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2)

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2)

 

二、在社会管理中统筹好民生、发展、共享与稳定

▲社会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此,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尤其是面对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深层次 的累积和爆发,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稳定更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一段时期以来,在社会管理上存在着天平完全倒向社会稳定一侧的 现象。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把社会管理简化为“维稳”,“维稳”异化为简单压制正当利益表达和无原则地“花钱买平安”,以至于陷 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社会管理面临“内卷化”困境。这种将社会管理等同于社会“管控”、“为维稳而维稳”的观念和做法,是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体现和 反映,其弊端日益显现并广遭诟病。超越传统的“管控”思维,实现社会管理模式的现代转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旨所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步确立以 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关乎民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价值取向。那么在您看来,民生在社会管理 和社会稳定工作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为什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根本,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应当如 何认识、把握和统筹好民生、发展、共享与稳定的关系?

●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做好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应统筹好民生、发展、共享、稳定,把民生作为第一目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 “共享”作为第一标准(社会不公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以发展惠民生、以民生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以共享促和谐,努力实现全 面、动态、可持续的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民生是第一目标,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 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 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 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极端重 要性,明确指出了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的重心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民生问题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 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认为,民生是根本。发展的目的就是消灭贫困、实现富 裕、惠及民众。失去民生,发展就失去目标;失去民生,稳定就失去基础;失去民生,执政就失去民心。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大多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背后 都关联着利益,关系民生。因此,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矛盾就会减少,社会管理工作就好做了。只有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管理、社会稳定才有最稳固 的基础、最可靠的保证,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民心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改善民生是稳定民心的关键;重视民生 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

从贵州来看,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民生至上、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民生财政”、“民生预算”和“十大民生工程”,落实若干“民生实 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8—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 4753元,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4.9%;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仅“十大民生工程”2011年就投入823.4 亿元,2012年安排900亿元。民生的切实改善,极大地增强了全省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为社会管理、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 看到,贵州与东部发达省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我省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西部平均水平四年、全国平均水平八年,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 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是贵州的基本省情和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制约民生改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性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

其次,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也是实现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当前出现的矛盾纠纷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及其 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和积累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加快发展,靠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实力增强了,社会财富积累增多了,才 能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从贵州来看,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是贵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是,总体上我省仍处于人均 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中低收入阶段,这一阶段既有发展慢、发展不足的问题,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由于发展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 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必然造成社会心态不平衡,社会情绪不稳定;由于城镇化率低、工业化程度低、人均收入低、就业率低、就学率低(特别是初中升高 中),必然造成贫困人口多、闲散人员多(闲散青少年多)、民生欠账多、矛盾积累多、治安问题多(“五低五多”)。因此,加快发展仍然是贵州的主要任务,是 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我省只有努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发展,切实完成“赶”和“转”的双重任务,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之路,才能实现省第十 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共享是第一标准,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标尺,也是统筹民生、发展、稳定的根本结合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视察工作时指出:“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改善民生。 要从民生领域最直接、最关键、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来,抓紧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 学、养老、住房等方面的紧迫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一些地方在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时理念有偏差,片面追求GDP,发展为了谁、发展依 靠谁、发展的成果由谁来共享这个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好,结果GDP上去了,但人民并未“共享”到发展的成果,发展的成果不能惠及民众,民生欠账多,积累了 大量的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引起群众的不满。社会不公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平)。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人民能否“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检验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结合点,作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使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