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3)

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3)

 

第四,稳定是第一责任,是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民生的重要保障。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 强调: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 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培养,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切实抓好 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从贵州来看,当前我省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但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经济社 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和我省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加速、改革力度加大,各种矛盾和问题必将进一步凸显,社会管理、社会稳定面临的问题、困难、风险、挑 战更多,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只有保持社会持续的和谐稳定,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三、创新体制机制,从源头上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市场化向纵深发展,社会价值体系重构,信息传播技术巨变,人口自由流动频繁,公民权利意识增强,社会越来越开放等动摇和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 形成的社会秩序,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话语,而且正在物化为许多地方的 具体实践。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各种理论观点频出,各种实践“亮点”频现。虽然对于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 做法,但都是在为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添砖加瓦,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所必需。近年来,贵州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积 累了宝贵的经验,请您结合贵州的实践,谈谈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何处着力、从何处突破?怎样抓源头治理,在结合实际、破解难题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应放在把握规律、抓住源头,结合实际、破解难题上。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 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是为创造所谓的经验而片面地追求创新。我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在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上下功夫;不是刻意在“新”字上 作文章,而是要下力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一件事一件事抓落实,实实在在地做工作。结合实际、破解难题就是创新。

从表象上看,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大多发生在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的末端;但从根本上看,引发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在前端,是在经济 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和积累下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因此,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用历史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透析社会管理和社会稳 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的、系统的、创新的思维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实际、把握规律,立 足源头、标本兼治,着力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方法手段上研究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治本措施,着力在源头治理、破解难题上下功夫、见成效。

近年来,贵州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致力于狠抓源头治理,破解了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一系列难题。例如:

1.建立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体系和未成年人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破解了违法青少年帮教难的难题。我们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和宽严 相济的刑事政策,从对参与瓮安“6·28”事件青少年、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入手,对参与该事件构成违法犯罪需要处理的104名青少年(其中未成年人 82名,占78.8%,最小的只有9岁)依法从宽处理,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帮教工作体系。为了不让他们背上历史的包袱,给其以改过自新 的机会,在瓮安大胆试行未成年人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四年来(截止2012年9月),这 104名青少年中只有4人重新违法犯罪(占3.8%),其余100人都转化改好、走向新生。其中94人被消除了“违法记录”;有47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 (其中本科18人,大专23人,中专6人);7人仍在中学读书,30人务工,12人务农,4人自主创业。如帮教对象葛启义,从小父母双亡,依靠爷爷奶奶抚 养长大,“6·28”事件中他带头烧车。通过对他的帮教挽救并消除他的违法记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不仅下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刻苦学习焊接技 术,在学校、亲友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开办了“铝合金装潢加工店”,并靠劳动收入盖起了新房。由于他的出色表现,2012年光荣当选黔南州第十三届人大代 表。为使这一改革成果形成长效机制,2010年我们提请省人大修改了《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条例》中明确规定:“可以试行未成年人违法及轻罪记 录消除制度。”同时省高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联合制定了《贵州省未成年人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暂行办法》。目前全省已有211名未成年人的违法和 轻罪记录被消除。这一改革举措,开创了我国轻罪记录消除的先例,并为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封存制度”提供了典型案例。这是司法机关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成功探索,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回想改革之初,这样做冒着很大的 风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这些都不是为了创造也没有想到会创造什么经验,而是为了这100多名青少年的人生未来,为了100多个家庭的幸福,为了瓮安的 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2.建立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破解了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难题。决策不当是当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我 们坚持民生、发展、共享、稳定统筹,经济效益、稳定效益、民生利益统筹,建立了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使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有了新的 “载体”和“抓手”。2010年我们及时总结铜仁市“风险评估先行、防范化解联动、建设与调解并进、发展与稳定统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排查化 解联动的工作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铜仁经验的精髓就是把维护好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检验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作为定政策、作决策、上项目、搞开发、征地拆迁的重要依据。目前已在全省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涌 现出“贵定速度”、毕节力帆骏马工程、黔东南“四个一措施”等典型实例,有效防止了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3.建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平台和机制,破解了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矛盾纠纷化解难的难题。针对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余庆县实施“力量 向一线倾斜、决策在一线咨询、情况在一线收集、矛盾在一线化解、关系在一线融洽”的“一线工作法”,创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 上交”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验。2008年11月我们及时总结余庆经验并在全省全面推广。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建立了综治工作中心,所有村 (社区)建立了综治工作站,75%的矛盾纠纷在中心(站)得以化解,“小中心”发挥了“大作用”。

4.创造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新模式,破解了戒毒工作戒断巩固难、复吸率高的难题。贵州是“金三角”毒品通往国内的主要通道之一,毒 品过境中转严重,外流贩毒突出,吸毒人群庞大,成为我省社会治安、社会管理之大害。贵州禁毒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在整个禁毒工作中,戒毒工作又是难度最大 的一项。吸毒人员戒断巩固难、复吸率高不仅是困扰贵州戒毒工作的难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认真总结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遵循 戒毒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创造了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 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的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这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创新。目前贵州省共建成“阳光工程”集中安 置企业(基地)124个,通过多种途径累计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18227人。“阳光工程”的实施,保障了戒毒康复人员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 实现了“四降一升”(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重新违法犯罪率、感染艾滋病比例、吸毒人员新增率下降和管控率提升)。贵州“四位一体”的“阳光工程”社区戒 毒、社区康复的新模式,体现了对戒毒康复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关爱,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禁毒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国家禁毒委《2012中 国禁毒报告》中称:全国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现场会将贵州省“阳光工程”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全面推 开。从经济效益看,“阳光工程”并不能创造GDP,甚至还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但从社会效益看,通过就业安置,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和 桥梁,使他们找回自尊自信,促使他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体现了党和人民对特殊群体,特别是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特殊关心、关爱,体现了社会管理理 念、措施、方法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