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6)

社会管理热话题与冷思考(6)

 

五、把“治理”与“和谐”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之中

▲转型期的社会管理面临许多严峻挑战。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 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为应对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努力的根本原则和方向。您认为为了做好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和 社会稳定工作,我们在具体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上应当有哪些转变和改进?

●要注重把社会治理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之中,同时坚持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着力在刚柔相济、和谐治理上下功夫。

“管理”与“治理”是一对含义相近而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管理”的概念出现较早,“治理” 则脱胎于“管理”又高于“管理”;“治理”偏重于柔性、强调自律,“管理”偏重于刚性、强调他律;治理重在决策、重在整体、重在长远、重在治本,而管理则 重在执行、重在个体、重在当前、重在治标。治理作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过程、一种工具、一种目的,体现了规范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现代社会治 理体现在政府不独揽或垄断一切合法权力、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构成治理的网络体系、更多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等方面。社会治理的这些特征顺 应了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善治的本质特征,将成为转型期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重要选择。

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 标。我认为,社会管理要以和谐的理念为指导,把社会治理、和谐社会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之中,着力在刚柔相济、和谐治理上下功夫,确保社会 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例如:

在打击犯罪上,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更加注重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

在维护稳定上,要坚持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维护稳定的工作,树立“和谐的稳定观”。其一,“稳定”是“和谐”的基本要求,“和谐”是“稳定”的最 高境界。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但有时稳定不一定和谐(因为有时是强制的、暂时的稳定,稳定了,但不安定、不和谐),只有和谐才可能实现内在的、持续的 稳定。其二,稳定是相对的状态,不稳定则是常态。世界是运动的,矛盾是永恒的,稳定是动态的、阶段性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 动中发展进步的,因此,稳定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在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持续的和谐稳定。其三,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不稳定是 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要素和表现。它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令社会充满活力。其四,不稳定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受发展阶段性特征影响的必然反映。 因此,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可以缓解、可以化解、可以转化、可以驾驭的。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和谐的观点看待稳定问题,以和谐理念为指导,以和谐状态 为目标,把握规律,正视问题,积极化解,努力实现全面、动态、可持续的和谐稳定。决不能就事论事抓稳定,否则往往会走向反面——“稳定”了却没有“安 定”,“稳定”了却不能“和谐”。例如,不计成本地“花钱买平安”,“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本领”,甚至采取极端手段,随意动用警力等, “维稳”的成本高、代价大,但“稳定”工作并没有朝着“安定”的目标前进。在无奈中,政策、法律的底线被突破,其造成的恶果就是:“闹”字当头,“不闹不 解决、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等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的稳定观,以和谐的理念为指导,以和谐的状态为目标,更加注 重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社会矛盾;更加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协调利益关系;更加注重运用调解的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 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在社会管理格局上,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既要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又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管理力量和资源,发挥好 包括境内、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内的“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 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在管理路径上,要正确处理民生与稳定、发展与稳定、服务与管理、民主与法制、打击与保护、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处罚与教育、从宽与从严、公 正与高效、境内与境外、网上与网下、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等重大关系,用科学系统的思维、统筹兼顾的方法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 新,切实防止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问题。

在管理方式上,要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引导相结合,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注重运用平等沟通、民主协商、调解和解、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等方式进行管理。

在管理手段上,要综合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行政管理、人民调解、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各种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 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特别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管理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总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社会治理的理念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注重刚柔相济、和谐治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崔亚东,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许宝友,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研究员;彭萍萍,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编审)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