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利益”才能驶好出租车
打车为什么难?庞大的出行需求、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城市交通拥堵……种种因素,共同造就。然而,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出租车经营权管理问题。一边是被扎紧的市场准入和退出,一边是被放开的市场需求,其间的矛盾,正是从“打不到车”到“打不好车”的一系列问题根源所在。
回顾北京出租车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许经营权就一直是“无偿无期限”。这无疑会导致出租车这一社会公共资源,被少数经营者永久性占有。通过行政干预取得垄断地位,承包经营模式之下的“份儿钱”,成为出租车公司利润的来源。这既让出租车司机负担沉重,颇有怨气,又让一些出租车公司产生惰性,缺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动力。
抓住这个关键,也就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从北京的探索看,将经营权转为“无偿有期限有考核”,正是关键一招。经营权到期,投诉率高的企业可能被劝退;服务质量高、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则可能拿到更多牌照。这无异于在出租车行业建立起“退出机制”,从无限期垄断变成优胜劣汰。对出租车企业,“铁饭碗”变成了随时可以摘掉的帽子。
细审这一问题,不难发现,出租车行业改革,难就难在两个字——“利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一个拥有200余辆车的出租车公司老板给报纸写信,表示“出租车公司是纯粹的企业,它不应当赚取利润吗”。此次改革,北京说法坚决:企业利润水平要被控制在“微利”。“要想发大财,想暴利,对不起,没有!”这样的说法,显示出触动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改革一旦有突破,赢也会赢在“利益”二字。理顺出租车行业管理与定位,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准入退出和考核机制,势必打破出租车行业旧有的利益格局。《意见》中的举措如能落实,将把过去经营者手上的部分利益,转给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利益能否理顺与合理分配,既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改革成效的检验。
正如李克强所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有城市在相关改革中,建立起了年检制度,根据投诉、违章等扣分,扣到一定程度就削减公司一辆车,但实际上,被“踢”出行业的企业却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也警示着北京,即便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执行中仍需不断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意见》还在纸面,真正落实时才是触动利益的开始,那或许才是更为艰难也更为重要的一步。
【启示与思考】
出租车行业的问题确实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但越是急迫,越要搞清楚:根本问题是什么?治本之策是什么?不能乱打板子、乱用药。
其实,出租车行业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经营体制弊病。现有的出租车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分两种:出租车公司拥有牌照,租出去坐收份子钱;车主高价获得牌照自主运营或租给他人开。不同城市或有不同,或二者兼有。但无论以上哪种模式,政府相关部门或关联企业都参与了利益分配,提高了出租车一线从业者的运营成本、挤占其收入,导致一线从业者收入增加困难。其收入不能提升,再加上堵车心烦意乱,服务质量自然就不高,导致乘车者也抱怨连连。
这些深层次问题,相关部门并非不知道,也并非毫无作为。说来说去,要解决出租车行业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壮士断腕。而换汤不换药的伪改革也好,提价等措施也好,都不是治本之策。相关部门应该把出租车运营资格还给市场,由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其工作重心应回归到专注于制定行业准入、监管标准,以提升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水平。当然,这对于相关部门和利益企业来说,涉及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的决心和动力是个问题。
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