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字修养问题

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字修养问题

摘要:编者按:文风问题不仅是一个人的语言风格问题,而且与文化、民族、国家的未来密切相关。今天的文风问题,可以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空间坐标上,又把西方的、洋的重新确立成一个更高级的文化标准。

编者按:文风问题不仅是一个人的语言风格问题,而且与文化、民族、国家的未来密切相关。当前,不良文风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术研究和思想理论的健康发展。本报邀请部分专家就当前学术界存在的文风问题,如“洋八股”、“华而不实”、“大而空”等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现将他们的观点发表如下,供读者思考。

文风问题反映的是思想贫乏的问题

贺绍俊

不要把文风当成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来对待,以为从形式上改变就可以了。文风问题看上去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其实背后所反映的是思想贫乏的问题,只是这种思想的贫乏用形式主义的东西掩盖了。反过来,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又会遏制思想的创新。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体现在文风上就是党八股、学八股。党八股、学八股遏制了思想的创新,一些很有思想活力的学者,就因为陷入到这种文风的陷阱中,思想也慢慢被腐蚀。党八股、学八股是当前日益僵化的学术体制种下的果实。生活在这样一种学术体制下,就不得不变得学八股起来,因为不这样做,就得不到相应的利益,例如,在大学里,如果不发表这样的论文就不能评职称,这是很切实的利益问题。但是从主观来反省的话,我们为什么很轻易地跟着这样一种文风走、跟着这种学八股走呢?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思想,思想贫乏,只能用形式主义的东西掩盖。所以在讨论文风问题时,要反省主观上的原因。文风问题揭示出我们的学术缺乏生机勃勃的思想,真正有活力的思想是任何一种八股都阻止不住的。纠正文风一定不要纠缠于形式,特别不要止于形式。说到底,假如真的有思想的话,形式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假如没思想,就会被形式所统领。应该说,学术界不少人是相当喜欢学八股的,因为有了学八股,没有思想,或者说不必去费劲地思想,仍能在现在的学术体制下活得相当滋润。(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文风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学术体制的问题

孟繁华

文风问题由来已久。毛泽东对文风问题讲得比较多,主要是在上世纪40年代前后。其背景应该和王明有关,这些从第三国际回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具体情况不怎么了解,回来之后乱讲话。另一方面,毛泽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文风并不完全接受。知识分子当时的痛苦、迷茫、个人主义,讲个性、婚姻自由等,在毛泽东看来,老百姓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他因此认为,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文风、思想方式都要转变。怎么实现这个转变?就是走向民间。后来,知识分子到了民间之后,情感方式、话语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有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这样一些作品,把整个文学艺术的话语方式全部转变了过来。那个时候的文学艺术,对实现民族的全员动员所起到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估价都不过分。

当前文风问题的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现在培养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但规定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一篇文章、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两篇文章才有资格开题。这是恶化文风的学术体制上的误导。现在的学术杂志很多,每年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但大多是学术垃圾,包括最重要的学术杂志,专业的、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出一些看法的、并且阅读时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文章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思想导致浮躁的文风

王能宪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礼义之邦考辩》。这个文章谈什么呢?就是“礼义之邦”很多人用错了,写成了“礼仪之邦”。古籍中没有一处使用“礼仪之邦”的。“义”和“仪”天壤之别,但多年来就这样莫名其妙地错着。可以说,全社会几乎都把这个东西弄错了,从学者的学术论著到报刊网络,各种媒体都写成了“礼仪之邦”。为什么想到这个文章呢?我想这就是一个学风和文风的问题。导致这样一种浮躁的文风,就是缺乏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思想。连想都不去想,就这么你错我错,大家跟着错。这样一个词语的误用,也是一个时代风气的折射。

一些领导干部,离开稿子就讲不了话,这里面也有一个文风、学风的问题。现在的领导干部许多都是博士,但不愿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写稿子。因此,党中央重视文风问题,有很深刻、很重要的意义。什么样的文风是好的文风?第一点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假话肯定是大家所讨厌的,套话、空话没有意义。第二点就是独立思考,有真知灼见,人云亦云的东西也是大家所讨厌的。(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文风反映价值标准

 卢燕娟

文风问题包含一个深层问题:它是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建构自己的文化知识谱系。

具体到近一百年的中国现代历史,文风问题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始终存在着,我们一直在处理,但一直没处理好,这个关系就是西方文明价值体系和中国本土生活经验的关系。比如说延安整风,当时有一个很切实的需要,就是要摆脱不接中国地气的苏共的遥控,把问题的关注点放在中国本土的经验中,放在中国自己的问题上。由此需要重建一套知识文化的价值谱系,把曾经具有一种先验的优越地位的、西方的、苏联的、洋的东西,放在一个相对次级的地位,把中国本土的问题放到价值的更高级地位。进一步,在中国的本土经验和本土问题中,又提出了要为中国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把政治上一直处于无权、经济上一直处于被剥削的人们的问题放到一个更高级的地位,其实这就是一个整体利益格局的重构,影响并呈现为一个文化知识谱系价值的重建。

今天的文风问题,可以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空间坐标上,又把西方的、洋的重新确立成一个更高级的文化标准。而且在时间的纵向坐标上,确立了一个进化论式的价值观:时间上越往后的越是先进的。这也导致我们一度把学术论文等以写得让广大人民看不懂为好,以充斥各种各样的时髦理论词汇为好。因此,文风问题不仅是个人趣味或者个人评判的问题,还是社会关系怎么去重构的问题。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有朴实的思想才有朴实的文风

王 磊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整风,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的文化其实经历了一个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过程。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自信又开始瓦解。

今天的文风是学风的体现,而今天的学风又是当代文化界、文艺界以及知识界思想状况的一个反映。我们今天的思想状况,学术、学科体制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是新时期以来重新向欧美看、与西方“接轨”的结果。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言必谈西方的思想状况,直接导致学风和文风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追求学术论文在形式、方法和概念上的“华丽”;过分强调所谓学术规范,且规范的标准是清一色的欧美标准;这就致使“学院八股”、“洋八股”盛行,也导致从学院体制中学习出来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们迷失在学术八股中,没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今天谈学风问题对年轻的学者非常有意义。提给年轻学者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怎样面对现实生活以及现实的文艺、文化现象中出现的一些真问题,以及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一种思想观念是冲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的,那么这种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一定是朴实的,假如我们用朴实的思想观念去做文章、去论证问题,那么文风一定也是朴实的。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抛开那些华丽的概念和形式去考察和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的问题。(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