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令社会认知简单化(2)

“贴标签”令社会认知简单化(2)

对周围的事物贴标签,每个人几乎都在有意无意间这样做。只是,当“贴标签”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几何级地放大影响力和辐射面,继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其弊端也引起关注。

据介绍,贴标签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破坏性。能够流行起来的标签通常是负面的,它会导致人、事、物的正面形象遭到非理性的破坏。某类事件,可能前因后果极为复杂,但被贴上特定标签后,多数人就只会注意其标签所指的内容。其次是快速污染性。标签所包含的负面因素,在现代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作用下,会迅速地“传染”到类似的事物或者人身上,甚至波及整个行业、产业乃至地区,忽略个体间大量存在的差异。“河南人”这个标签就很典型。第三是不易消除性。标签流行起来,会发展成一种偏见,其固化的价值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使被贴标签的对象很难摆脱其影响。譬如,一项调查显示,被外界认为是“蚁族”的群体,一半以上并不认可这个标签,他们多数对未来充满积极预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力曾指出,近年来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网络的言论中,都存在明显的泛标签化现象。它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个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往往会扭曲社会认知。例如,将一个偶发的、当事人无意的行为,贴上富人身份与穷人身份的标签,就使一个平常的事件变成了一个显示社会分裂的标志性公共事件。贴标签不仅不会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反而会使人们的心理不满迅速发酵。媒体过多的标签化式的报道,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阶层意识、磨损社会和谐。

泛标签化的背后,潜藏着哪些社会问题?

在国外,贴标签主要由强势群体针对弱势群体进行,弱势群体往往并不认可。在我国则不同,一方面存在大量针对强势群体的标签,如官二代、富二代、公知、体制内等,另一方面弱势群体往往主动把标签贴到自己身上,如自称房奴、穷二代等。恰恰是这类标签,流传得最广也最容易被用来分析判断相应的社会现象。

“标签化式的思维方式,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表示。多数标签针对特定人群,标签化思维的一个特征也是以人群归类来判定其行为,某个人群赋予正面的标签,那么这个人群不分个体都具有正面性,反之,则不分具体情况都被打上负面烙印。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国群体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

许光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建设则相对落后,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在社会公平方面。“按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不仅会把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收入进行横向比较,也会进行大量的纵向比较。我国今天的发展格局是,不仅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很大,群体差距也非常大。”

有研究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按十等分法测算,所有群体的收入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但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分配差距则不断扩大,在1988年为7倍,到2010年上升至20倍以上。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水平差异明显,使人们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分配制度不健全、向上流动的通道不够顺畅,又在一种程度上导致“赢家通吃”,出现了“家里穷—子女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找不到好工作—继续处于低收入群体”的状况,加剧了这种不平衡。与此同时,一些个案,例如有官员通过自己的权力安排亲属进入事业单位或公务员队伍等,经曝光后进一步放大了不公平的感受。

这使得针对不同群体差异的标签很容易流行起来,弱势群体用来表达对强势群体的不满,希望引起普遍的社会关注。信息不透明,监督不到位,沟通不顺畅,又使得更多人习惯用标签思维来对事件进行判断,忽略事实本身。例如一辆豪华车发生交通事故,多数人往往立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豪华车”、“有钱人”等标签上,很少会去关注事故的具体原因。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