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改革该为中国人的“中国梦”服务

政体改革该为中国人的“中国梦”服务

所谓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政治制度的某些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有力回应,是对当代左派、自由派、新权威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不同政治立场与社会思潮的一次实质性的探微。如今,当改革步入深水区,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如何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在笔者看来,这种分配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相对而言):第一,如何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平等性;第二,如何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均等化。

李克强  改革 甩开膀子

本文意在从微观的层面和具体的层面来探讨当代中国政体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路径及其策略,并对所提出了进行改革的有关注意事项。当然,这也是从具体而宏大的改革设想中,从“形而下”的角度所提出的一种“顶层设计”。需要说明的是,这其中必然也有不及之处,在此,希望得到不同声音的回应或批评,以斧正本文观点。

一 政体改革“改”到那里去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独特的历史任务。对于新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怎么改革,而是应该改到那里去的问题。因为只有摸清了改革的目标,才可能有改革的方式,而不是以“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去进行改革,这样只会导致改革的风险系数加大。而以“增量改革”的态度,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来进行改革,是否适合中国,现在学界尚有争议。(特别是在新权威主义,左派和自由派之间的一场争论,至今都未停歇。但是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渐进式改革,是符合中国实情的。)

清华大学某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必须警惕石头摸上瘾了,连河也不想过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课题组1月9日发布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转型陷阱”。报告称,既得利益集团用“维稳”的理由拒绝改革、绑架改革,是“转型陷阱”的主要症状。)这就意味着改革的停滞可能性存在,而以改革为手段,将社会资源在上层阶级中再分配就成为了可能。这也就违背了改革的最初设想,滑向了反面。

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学界的研究当中,郭佩文将其称为“制度惰性”。简单的说,所谓“制度惰性”就是经济学家诺斯等所说的“路径依赖”。他解释道:由于制度变迁中存在不完全市场和回报递增机制,所以一个社会的初始制度选择事实上决定着其后制度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而这样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意味着中国进行政体改革的阻碍将会更大。

而当中国政体改革陷入“倒逼”的社会状态时(木然),政体改革也就越加的紧迫,这从清代末年的历史教训就可以看出,但凡被动型的改革,往往都需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而且不一定这样的改革就会成功。面对着种种困局,最为关键的不是有没有榜样的问题,还是前文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我们现在最关键的任务无非两点:第一,如何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平等化;第二,如何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