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需要跨界思维

协同创新需要跨界思维

摘要:据本报报道,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六大协同创新中心,于4月26日集中入驻南京仙林科技城。我国科研领域“自闭症”由来已久,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各自画地为牢,协同创新很难。

据本报报道,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六大协同创新中心,于4月26日集中入驻南京仙林科技城。这六大协同创新中心,分别由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牵头,将为全市协同创新创业作出示范。这也意味着,探索推进具有南京特色的协同创业创新又有了新成效。

美国两位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因对蛋白受体的研究,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说,该获奖成果涉及化学和医学,几乎无法界定包含更多化学因素还是更多医学因素。“跨界”现象,构成了科学美感。这也表明,关门搞科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打破学科封闭,多些“跨界”,才能在大超越中出大成果。相信深度推进协同创新,必定能给南京带来更多惊喜。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创新创造都和兼收并蓄分不开。在科研活动中,不同学科思想互相碰撞,最能激活思维,迸发出耀眼火花。科研中许多重大创新成果,都是在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之中取得的。要超越突破,就得更善于“跨界”。多些“跨界思维”,才能更积极主动融入协同创新中。

我国科研领域“自闭症”由来已久,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各自画地为牢,协同创新很难。“自闭”,导致科技资源分散,形不成合力;科技资源分散,又导致低效。国家也好,地方也好,对科技创新投入越来越多,但大家都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搞,就都搞不出大名堂,投入和产出不匹配,创新活力受到了极大限制。

若干年前,我国曾设了6个课题组攻关一个大气科研项目。各课题组都各忙各的,等发现某国专家把6个课题组成果“集成”后据为己有,已经悔之晚矣。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感叹:尽管这令人很生气,但也不得不承认,是我们互不通气,让人家“坐收渔利”,教训实在深刻,对我们增强“跨界”紧迫感和协同创新自觉性,应有所启示。

协同创新、跨界思维,不只存在于科学领域,也体现在打通不同部门、产业、企业之间的壁垒,推动政产学研金介媒的深度融合。实际上,在协同创新中,合作方决不是单向给予关系,而是相互依赖与共赢关系。拓宽视野,算清大账,别老想着自家那点东西会被别人“拿走”,才能把“跨界”视为常态,自觉融入协同创新中。科技管理部门也应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使作出贡献者都能得到应有肯定和合理回报。南京科技人才优势突出,力促科研“跨界”,力推协同创新,定能在谱写“美丽中国”南京新篇章中释放出更大能量。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