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2012年7月,国务院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首次阐明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相关概念,明确了现阶段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项目和国家的基本标准,总共有44类服务项目,80项具体服务内容。每一项服务项目都明确了服务对象是谁,保障标准是多少,资金谁来保障以及覆盖到什么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项规划落到实处。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弱视群体来说,能够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的边际效用,能够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并能够缓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矛盾。道理很简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穷人是雪中送炭,对富人则是锦上添花.这项工作如果在“十二五”有较大进展,既能有效扩大内需,也能缓解社会矛盾。
2.财税体制改革,也会对扩大内需起到重要作用
财税体制改革,是政府在二次分配中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在现行所得税分类征收方式下,由于缺乏对多种形式的不合理或不合法收入有效的监管手段,致使出现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和工薪阶层多交税的逆向再分配局面,助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主要表现在,纳税主体税负不公,税收政策不完善,城乡居民间、高低收入者之间、不同经济类型单位间存在税负不公的问题;税收待遇差别较大,费用扣除不合理,等等。此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导向不明确,调节功能微弱,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模糊;转移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应当加强个人收入调节。调节过高收入,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将高收入者收入的重要来源——财产转让、赠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纳入个税征管对象。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手段,使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财富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推进分配公平。
3.打破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
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收入分配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也是导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而目前各行业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23倍以上。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并非竞争力和人力资本差异的体现,而主要是垄断行业获取了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收益。而垄断格局不打破,这种收入分配的格局必然存在。并成为我国居民收和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就目前国有垄断企业现状分析,一是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当放开准入。只有民有企业不能做或不愿做的行业和领域,才需要国有企业的介入;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扩大民间资本的进入,凡是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进入的,都应该让民间资本进入。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教育、医疗、卫生、基建、公用事业等垄断领域都应当进行改革,通过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三是建立国有企业的分红机制,将超额利润用之于国、于民,而不能任其自肥。此外,管住企业高管的“天价年薪”,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一环。
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成因。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和资本的不能平等进入。当劳动不能平等进入的时候就会产生如同斯密所讲的,由于劳动不能自由流动而出现非常不愉快的不均等。当资本不能自由流动的时候,就难以形成平均利润。在马克思《资本论》里,平均利润是资本各得其所,从而保证各种产业投资的最佳比例。然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以资本在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为前提的,没有资本在各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就没有平均利润,就会形成在目前情况下,虽然央企有着丰厚的利润回报,但却由于它的垄断造成了总体资本的低效利用。没有平等进入和平等竞争,就谈不上公平正义。平等进入和平等竞争是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保障,没有这种最基本的权利保障,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