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释放内需潜力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4)

用改革释放内需潜力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4)

三.进一步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步伐

按照李克强总理的理解,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我国目前仍处在城镇快速推进时期。200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只有39.1%,而到了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则达到了52.6%。十年间,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3.5个百分点,年均达到了1.35百分点,是改革开放35年间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年有1000多万中国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城镇化总体规模的提升,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绝对数,每年已经超过1500万以上,这几乎是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既对经济持续增长起了重要保障作用,同时也对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高歌猛进的时代。

人口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平台。初步估计:每增加一个市民,需新增综合投资至少10万元;人口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新增1400万人左右,年综合投资大概在1.4万亿元以上。这无疑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我国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依托的需求潜力释放,是未来10年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优势。一般认为,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5%至70%,就大体完成了人口城镇化发展, 进入了城镇化相对缓慢发展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2.6%,要达到65%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至少还有10年以上的增长时间。

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大量的中国农村居民转变为市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聚, 为中等收入者的逐步增多创造了条件。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是比较低的。2012年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为52.6%,其中包括了1.6亿在外乡务工的农民工,若按户籍计算只有36%左右。这个比重明显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8.5%的水平。这也表明:一方面我国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大有空间,大有可为;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差距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而这其中的重要阻碍就是户籍制度。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中国的“伪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虽然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但却无法享有与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服务。现行户籍制度最受非议的,乃是它造成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难以跨越的城乡福利差异,并阻碍着人们的自由迁徙。它在本质上是带有歧视性的。

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就是要取消其依赖于户籍制度的各种歧视。这些歧视有些是体制原因,有些是发展阶段的原因。就是应逐步创造农民工可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充分考虑农民工户口迁入城市条件的设定,在住房、就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例如,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将政府土地收益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对在城里有连续五年以上工作记录的农民工,为其提供住房保障,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给予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把农民工纳入所在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纳入城市失业和就业统计范围,通过建立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民工实现就业。此外,还应努力构建反映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例如,各级工会组织应当把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放在重要地位,真正能够反映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各种合法权益,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中认可的属于的自己的组织。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或城镇化。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为农民工进行提供愈益增多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依赖于户籍制度的各种歧视,逐步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这对推进中国人口的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乃至推进中国整体现代化水平和整个中国整体进步无疑会产生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