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山西省第一家取得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当时工商部门还没有配置电脑打印设备,因此,小笔尖合作社的营业执照为手写版,而且(注册)编号为000001号。”指着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号,赵建光有些得意地对记者说。
赵建光告诉记者,虽然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于2007年7月25日,但实际上,合作社早在2003年春就成立了,只不过,当时由于政策不允许,登记的名称为“小笔尖芦笋合作社”。
据赵建光介绍,早在1996年,他就触网(接触互联网)了。通过互联网,他不但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朋友,获得了大量的致富信息,同时也了解到了党的富民政策,觉得中央真的开始重视“三农”工作了。因此,2002年9月,时年32岁、在外经商多年的他回到了薛村,并且不遗余力地发动村民种植绿芦笋。
赵建光说,不仅是在当时,即使是现在,他依然认为,如果村民们能够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美称的芦笋,一定能够走上致富路。
短暂的辉煌
2003年5月,在赵建光的积极推动下,村里几个“胆子比较大”的贫困户试种了20多亩绿芦笋。
据赵建光介绍,由于此前村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芦笋,甚至也没有听说过芦笋,更没有吃过芦笋,因此,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阻力。
“不仅大多数村干部讽刺挖苦种植芦笋的农民,说 ‘芦笋就是老损’(老损失的意思),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有些村干部的家属甚至还在田间碰到我的时候,问我‘是不是想当村长啦’等等。有些话,还说得相当难听。”赵建光对本报记者说。为此,他不但组织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德高望重的老农民和从事过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农民技术员到外地参观芦笋的种植田和初加工车间,而且还于2003年11月下旬,自费带领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并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农民增收论坛”。
赵建光告诉记者,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芦笋是一种高营养、多年生的蔬菜,种植后一般有连续10年左右的经济寿命。但是,按照芦笋的栽培管理规则,芦笋移栽的当年和次年都是没有收入的,第三年才能开始采收芦笋的嫩茎。因此,村民们不太积极的态度他是能够理解的。
“毕竟村民们还太穷,指望着地里的收入过日子。而种上芦笋,则意味着3年内不能从地里获得收入。这对于村民们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赵建光说。
好在村里最早种植芦笋的两户农民选择的是优质芦笋种子,第二年就采收了芦笋,而且有了不错的收入。这为芦笋在薛村的推广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论证,村民们纷纷加入到种植芦笋的行列。
2005年,随着芦笋采收期的到来,加上赵建光不遗余力地推广,芦笋在薛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逐步影响到周边其他村庄。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至2006年,薛村的芦笋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00亩,而周边村庄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3000亩以上。不仅稷山本县的农民纷纷前往薛村学习芦笋种植技术,山西省内其他县市的不少农民也专程赶到小笔尖合作社参观学习。
芦笋在薛村的种植成功,不仅让赵建光收获了乡村们对他的信任与支持,也让他觉得如今的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一周后,2007年7月7日,赵建光在薛村自家老宅的院子里,主持召开了 “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通过了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等事宜,并于2007年7月25日获得了稷山县工商局颁发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山西省第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而在此之前,由于小笔尖合作社的声名鹊起,赵建光已经受邀参加了由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举办的“全国农业合作经济论坛”。并在后来举办的2007年度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获得2007年度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提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