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建光看来,芦笋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走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良性产业发展之路。
“因为,只有这样,笋农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加工厂也能得到安全稳定的原料供应。”赵建光说。
对此,薛村村民的看法略有不同。
现年53岁的苏公狮老人是村里的芦笋购销户之一,他在3月5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同赵建光关于好种子才有好收成的看法,也觉得农民合作社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之一,但他认为,薛村芦笋种植失败的主要因素:一是土地,二是技术,三是管理。
苏公狮告诉记者,虽然芦笋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耐热,从亚寒带至亚热带均能栽培,但最适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温带栽培。
“薛村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土地肥沃,距离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仅1公里。薛村2003年引种时,芦笋在国内的种植主要在沙质土地上,并没有在壤土上大面积种植的先例。”苏公狮对本报记者说。
对此,记者在百度检索“芦笋”,百度百科对于芦笋种植土壤要求的描述如下:芦笋适于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保肥保水、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芦笋能耐轻度盐碱,但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植株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吸收根萎缩,茎叶细弱,逐渐枯死。芦笋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凡pH为5.5—7.8之间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为适宜。
“虽然芦笋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但不同性质的土壤对根系发育的影响极大。”苏公狮说,种植土壤不适宜,种植技术不过关,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缺失,是薛村芦笋种植失败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苏公狮看来,小笔尖合作社不能按照合作社章程集中土地,无法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病、统一采收和统一管理,并且盲目在合作社推行分级分价芦笋收购制度,也是导致小笔尖合作社加快“死亡”的重要因素。
“芦笋的等级是由合作社的收购人员来确定的,你怎么来确保他就一定能做到公平公正?”苏公狮告诉记者,与他们这些芦笋购销户现款交易不同,小笔尖合作社实行的是收购与付款两条线。笋农交售芦笋时,合作社开具收据。然后,笋农再凭收据到合作社领取笋款。这给笋农增添了不少麻烦,从而也使他们不愿再向合作社交售芦笋。
未来:仍然渺茫
“未来,如果小笔尖合作社继续经营,首先考虑的就是土地流转问题。”赵建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此,赵建光不仅于2012年年底成功将非农户口转为农村户口,成为薛村合法选民,并在同年年底的村级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薛村村委会主任。对于薛村、特别是小笔尖合作社的未来,他的规划是这样的:
薛村现有1260口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人均耕地3亩左右。首先,人均保留一亩口粮田,解决村民的口粮问题。其次,人均种植一亩芦笋,解决村民零花钱的问题。最后是人均一亩蔬菜,解决村民平时购买油盐酱醋的钱。
“在此基础上,实行规模种植,户均只留一个农业生产劳动者,其余的劳动力则全部转移就业。”赵建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对此,村民们认为,至少短期内难以实现(上述目标)。
就拿规模种植来说。村民们告诉记者,要搞规模种植,首先必须集中土地,但薛村现实的情况是,村民们种植的品种并不一致,有的地里种玉米,有的种苹果、有的则种植桃子,而且所种植的年份也不一致。
以苹果为例。村民们告诉记者,有的村民家的苹果是10年前种的,现在正处在丰产期;另有一些村民家的苹果是近5年,甚至是近一二年种的,还没有收入。
“让处于丰产期的苹果与刚种下去的苹果整合,人家肯定不干。”村民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