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会应靠什么重立公信?

中国红会应靠什么重立公信?

雅安地震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场悲痛灾难,但对中国红十字会而言,却是一次重树公信的好机会,可最近,中国红十字会和一些慈善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不时曝出的负面新闻,让中国红会陷入舆论漩涡,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作为慈善机构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公众的信任,导致捐献活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谣言不断,真假难辨。一边是,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相关成员建议重启“郭美美事件”调查,另一边却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又发表说明,承认汶川地震时百余艺术家义拍筹得的8472万元定向善款未按指定项目使用。这样的矛盾之举,让红会陷入难立公信的怪圈之中!

善款未按捐助人的意愿使用,这无疑是一种违规和不诚信。红会在捐款使用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中,与捐赠人的沟通做得不够,对捐赠人的服务也做得不够,有许多该公开告知的信息,他们一概不知,这是对相关捐款人权益的一生中侵犯。但无论如何,其还算诚恳的表态相较于之前面对社会质疑时的遮遮掩掩,应算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这样的举动还不足以赢得舆论原谅,部分公众反觉得还可能有更多问题会暴露出来。

如何及时作出应有的反应,重树中国红会之公信,这是摆在红十字会面前的首要问题。

首先,面对系列质疑,如实将问题说清楚,这是取得公信的关键。社会和网络舆论对红会的不满,应当成为红会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强烈推动力。在当前的形势下,舆论是在对慈善机构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的知情权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必须整合监督力量确保慈善机构以善之名、行善之实。我们相信,公众的这种监督是善意的,绝非恶意,质疑不是猜忌,更非别有用心。大家质疑红会的目的是要红十字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革除积弊,增加互信,对得起所有人的善举,而不是非要把“红十字”抹成“黑十字”,因为这样对谁也没有好处。红十字会要学会在批评中成长,就要把问题查清楚说明白,但善行也要继续,不能让问题成为阻碍慈善业发展的绊脚石。

其次,加快红十字会内部改革刻不容缓。民众监督意识增强了,科技发展带来了更新更有效的监督渠道,这些都对红十字会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其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红会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迎接这一社会化发展的契机。去年7月份,国务院下发了相关意见,要求推进红十字会事业改革创新。《中国红十字会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也初步制定,从组织建设、内部治理结构等七个方面入手的改革已经启动。从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到社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从消极应付舆论,到及时通报工作进展、不回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红十字会的转变有目共睹,这些改革令人期待。

最后,自身建设是红会赢得公信力的根本。法治化,是解决中国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严格推进现代管理模式的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规范化运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这是红会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应是红会树立公信的指导思想。只要各级红十字会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做到资金募集、财务管理、招标采购、分配使用等捐赠信息公开透明,切实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相关管理部门也能建立和完善慈善事业的综合监督体系,对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并严格责任追究,我们相信,提升红会之公信力,并不是一件难事。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