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国新:网络文化交锋(4)

 

(四)网络正能量与副作用

我们今天的舆情管理、舆情引导、舆论阵地建设面临的情况要复杂的多,有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有正能量也有副作用。

1.正能量

比如说正能量,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报道,比如说网络救助、网络反腐、网络议政、正能量,过去你想救一个人,什么血液没有了紧急调,很难,现在网上发一个微博,能把整个全市甚至跨省的人给调动起来。前两天我在央视看到一个报道,说哪一个省的人缺一个什么药,他在网上发了一个微博,河南的人在那儿找到之后坐着高铁给他送过去,这些事情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正能量这种环境迅速传播,受众面非常广,自由传播,他有正能量。网络反腐,总体上是正能量,尽管大家对现在网络反腐有许多微辞,有人说了微博反腐比中纪委还厉害,干脆把中纪委撤了算了,那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但是我们看到也有人说了净靠网络反腐这个腐败也反不下去,但是你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网络在反腐败发挥的作用,过去我们长时间一个问题解决不了网络能迅速解决。陕西安监局长,他万万也没有想到就那么随意的一笑弄出这么多问题来,送进监狱去了。也许他那个笑,可能那个环境,不知道说什么事情呢。但是你知道现在这个时代那么多人盯着你们,过去没有这样的传播手段你再笑就那么几个人知道也没有什么。现在他一下上了网,一上了网全国人民都可以看,那就有一些人就干这个事情。南京那个人怎么也没想到我这儿抽一道烟就引发那么大的问题,这都是正能量。

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下你必须,这也给我们各级公务人员敲了个警钟,今天的这种舆论环境,随时随地都有通讯社,随时随地都有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就在你身边,而且这个新闻一下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你的言谈举止,一举手一投足你一定要注意,特别是在一些场合,抽什么烟,戴什么表,深刻的教训。所以这也是正能量。

网络议政,我们现在网络议政从正面讲也有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不能说网络上的意见都是非理性的,有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前两天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介绍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的形成,他其中谈到,在这个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计当中比较广泛的收集和听取了网友的建议,他说他们在网上收集到的舆情有上万条,进行了分类、筛选,其中建设性的意见有些提得非常具体。他说这种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有上千条,他们最后在设计当中给予充分地吸收。他说把这个意见拉出单子加以排队,看看大家到底关心哪些问题,到底关心哪几项,一共排出了10项,这10项全部都列出了这次机构改革范畴当中。我们今天从网上能够看到老百姓呼声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我们不是要建设民生社会吗,不是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解决什么吗,那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调查发现所以他就解决了,这就是正能量。所以网络环境下有许多正能量。

2.副作用

有没有副作用,当然有。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两年网络发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博爆炸式增长。微博这140个字,现在看来在整个媒体当中它发挥了空前的能量。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微博这种东西它为什么能在中国这么迅速的发展?这个背后我觉得也有一些必然性。你要跟开放的互联网相比,微博还有一些私密性,你要加你得请求,我得同意你才能加进来。

微博这个东西我觉得它就非常得跟中国传统的这种熟人社会相呼应,中国人讲究的是熟人社会。记得前两天政协委员还说了我们现在中国求人社会,什么事都得求人,上学求人,看病求人,吃饭求人,你求我我求你,反正什么事都得求人,求人社会就是熟人社会。他不是按照规则,不是按照法律运行,咱俩比较熟,可能什么事情就能办。一个人有四个户口,这种事情我第一次听说我都觉得不可思议,户口制度在中国是个多严格的制度,她居然还能有北京户口。北京进一个户口是多难的事情,在我们老百姓眼里,但到了她那儿一如反掌,小菜一碟,熟人社会。微博就跟这个熟人社会相呼应,我们三个人、五个人一圈,十个人、八个人一个圈。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有一个说法吗,只要你认识六个人就能把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这话说得也有点极端,但是你想一想这就是人跟人的网络,我认识你,你认识他,辗转地我也认识他了。微博就是这样的特点,所以它跟我们民族传统比较吻合。   

我们中国现在就是通过微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际交流网络,这个人际交流网络,由一个人一个圈扩展到了5.6亿网民,所以它迅速兴起。但是你想一想微博这种东西它的特点,比如说现在的微博深入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人的生活隐私,微博用的主力是80后、90后。80后,90后跟我们现在50后、60后、70后的生活态度、生活方法不一样。80后、90后他们这一代人喜欢自我表现,喜欢晒生活:我现在要吃饭了,他不吃先发个微博;我炒了一道菜,然后觉得挺好,他不吃,先欣赏一下,微博发上去了;晚上我要睡觉了,我正在刷牙,发个微博我在刷牙。你这个东西对别人有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但是你说它有什么害处没有,也没有,他就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大家,这是这一代人的特点。所以这个微博深度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是中青年使用的主力。

微博它在网络舆情当中提供的往往是议题和素材。一方面它适应了我们现在这种快节奏生活,你让我长篇大论地去写没时间,你让我长篇大论地看也没时间,140个字得解决。140个字你想把一个问题说透不可能,所以他提供一个议题,我把议题提出来。我把素材提出来大家就围观吧,围观就是力量,围观就是一种人体动员,是一种人体聚集。我们为什么说网络是具有社会动员力量,就在这儿了,通过围观把人动员起来了。一动员围绕着它的议题,围绕着它的素材,你说一个这个,他说一个那个,微博还能把同一个议题给你集中起来,大家的议题往那儿一集中,形形色色各种观点都有了,正适合了我们现在多元社会人追求多样化的表达,多样化的这种特点。所以微博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偶发性,郭美美她万万也没有想到后果是那样的,你说安监局长一笑上微博了,纯粹是偶然事件,这个当中没有规律,你想寻找这个东西的规律没有,他笑了上去了就成为热点事件,你一笑了可能上不去,或者你上去了没人理你。所以微博信息具有偶发性,但是微博信息也具有易燃性,容易集中,容易放大,容易成为热点,你不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被推上去,不知道什么信息一下就爆发出来了,所以这种易燃性也是它的特点。当然微博信息也有一个特点,就是易逝性,你别看他热火朝天在那儿吵的,两天以后无声无息。偶发性、易燃性、易逝性,这就是它的特点。所以当一个微博信息出来,突然被顶上去之后,突然变成热点话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怎么处理,考验智慧。也许你不理他,过两天没事了,也许你不理他越炒越热,也许你回应比不回应还麻烦。许多人说我们要研究一下规律,面对微博这个偶发性、易燃性、易逝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一直在研究,但是我告诉各位,到目前为止至少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研究出规律,没有看到它的规律,你把最近一些事集中起来排比,好像没规律。如果网上政府官员、公务员占了60%,那这是另外一种状况,所以这个规律还很难找,至少到目前我们还没有找规律。

我在优酷网座谈的时候,当时他们提了一个问题,也是这个问题。他们是做网络的,现在我们一直想抓一些热点,因为他是个商业公司总是希望制造热点,我们希望抓住这个热点把它弄上去,但是好像我们找不到规律,他们说怎么就能把这个热点抓住。我说我要是怎么样知道能把这个热点抓住,现在我就是国家新闻办网络管理局的局长了,真不知道,你怎么能抓住。他说现在我们许多信息标题档,你看题目危言耸听,你看内容满不是那么回事,怎么办,这也是特点。网络时代首先得吸引眼球,这是规律。你如果是搞传播的,你如果是搞新闻的,你的第一任务是想办法怎么样抓住人去看你这个东西。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人民日报》每天只有四版,你给他排版都行,从头到尾看一遍。现在你说我们有多少报纸,报纸都是一打子,你看题目都看不过来。我家里订了《新京报》,我每天看《新京报》的看法就是当中有专题那一段根本不看拿开,剩下的新闻看题目,哪个题目能吸引我我再看几眼内容,我相信多数人都是这样。你受众的阅读特点是这样,那么他那个新闻的传播者制造者必须得适应你这个需求,所以标题档吸引眼球,这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基本规律,这个无可厚非。你说让他搞新闻的人、搞传播的人把这个问题抛弃了,那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你怎么样去整合资源,怎么样去让受众把你想让他看的东西去看呢,这当中确实有许多方法。你说什么方法我还真说不出什么方法,这就是问题,这是我们现在发现的问题。

(五)网络舆论信息和传统媒体相互的配合

还有一个特点,我们知道可能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我们现在在今天一定得注意网络舆论信息和传统媒体的这种相互的配合。用我们一个学术术语讲,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叠加效应,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说规律。一个微博事件,如果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往往都是什么规律呢?什么路径呢?首先在微博上炒起来,然后传统媒体加入了,这个传统媒体引导的方向就非常重要。你向什么方向引导,因为一般来说人们对于平面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信任程度要高于网络,在传统媒体加入的时候向什么方向引导是非常重要,所以网络环境下的这种信息传播它也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本身的问题,它还涉及到网络怎么样跟我们传统媒体的协调。因为实践证明,一个事情最终成为真正的社会热点问题,它一定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叠加的这样一个结果。我们要注意微博舆论、网络舆论非常容易引发现实的实际行动,这是要注意的。网络信息在今天主要是微博,它非常容易引发出一个现实的行动来,我们前面说的阿拉伯之春,茉莉花行动,那就是网络信息引发的一个行动。网络信息不可怕,引发出行动来了这就成问题了,这也是它的特点。

我们之所以关注舆论、关注舆情,就是说这种舆论、这种舆情它能变成行动,这就是网络信息、微博这种媒介它的这种号召力和动员力,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