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的对社会不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不公平,教育不公就是其中之一。教育不公包括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三个方面,重点高校里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的悬殊比例,向我们展现的就是教育的结果不公。国务院此次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举措,就是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建立一个尽可能公平的教育环境。
2013年4月底,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来凤县高级中学,为本校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考生杨元立传塑像,黑色大理石底座上,立着一尊半身人物雕像,下方用鎏金大字刻着杨元名字,还有“开创来凤教育新篇章,书写平民教育神话”的醒目大字。消息传开,众说纷纭,引发争议,轰动一时。
由于种种原因,雕像最终被拆除了,但却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事实,一个贫困县农家子弟考上清华,确是一个“神话”,因为他创造了几乎不可能的奇迹。要知道,杨元高考这一年,来风县的一本、二本上线率合计仍不到20%。而我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就不断滑落,目前,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农村生源仅占17%。
有鉴于此,李克强总理5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具体来说,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使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
这是广大农村孩子的福音,也是国家民族的福音,因为此举是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培养更多人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
“看到更多的希望”才能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希望是动力的源头,希望越大,动力也越大,成才的比例就越高,将来也就更可能走向人生成功。但毋庸置疑,近些年来,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落后,教育资源的困乏,加之高考加分政策的偏颇,某些忽略农村考生的高考制度改革,都让农村孩子处于不利境地,他们似乎不论怎么学,都很难考进重点大学,于是,一些考生听天由命,一些考生自暴自弃。就出现了温家宝在2008年感慨的那种状况:“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如今,国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在采取切实步骤,虽然国务院的措施每年只能惠及少数考生,但毕竟让广大农村考生看到了希望,相信也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考出更优异成绩,再加上国家的倾斜政策,肯定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走进重点大学的校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