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泛滥:评奖还是“平奖”?
“国内有的文学奖项到后来都不是在评作品了,有点儿像是在评先进。”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阿来批评国内文学奖乱象时直言不讳,“一次得奖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大家就可以拿着证书去评职称、调工资了,这样的文学奖对个人有好处,对文学却是一种伤害。”
阿来说,一方面我们国家缺少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得到公认的文学大奖;另一方面官方、半官方办的小奖又太多了,很多奖评到最后往往变成了评先进、分果果,打招呼、拉关系的各种不正之风也普遍存在,评出来的一些作品、作家名不副实。
中国的各类文学评奖五花八门,很多评奖设奖目标、评奖对象并没有清晰的定位。比如,一个冠名为“吴承恩文学艺术奖”的奖项,评奖对象是“短小说”,而且限于发表在《短小说》杂志上的作品。而名为“罗贯中文学奖”的评奖,由某地区煤炭地质作协主办,“征集对象为全国煤炭地质系统职工”的作品。这些奖的定位与奖项上的作家名字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评奖的泛滥程度。
而在影视界,评奖的“双黄蛋”现象饱受诟病。比如第十四届华表奖,优秀导演、编剧、男女演员,全部下出“双黄蛋”;总计24个奖项,共有102个提名,颁出54个奖杯,中奖率超过了50%。第二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在优秀导演、优秀编剧、优秀男女演员等重要奖项上也连续孵出“双黄蛋”,甚至“多黄蛋”;优秀电视剧奖项中,一等奖有11个,二等奖有12个,三等奖也有10多个。
为什么奖项那么多?不但观众颇有微词,连业内人士也有不满。相关人士表示,一次评奖出炉多个“影帝”“影后”,是“只求最多不求最好”的“大锅饭”平均心态所致。
“本来设置文学奖的目的就是要把好的作品、好的艺术家推介给公众,但是国内很多文学奖项不仅达不到这个目的,反而对文学的发展有副作用,变成了一部分人的福利,去领个奖状、拿点奖金而已。”阿来认为,评奖泛滥使奖项失去了基本的公信力,最后受伤的是文学和作家、文化和公众。
规范评奖须先规范评委
“我们要想设立一个真正的国家文学大奖,使其在国际上有公信力、知名度,必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要让这个奖具有很高的门槛,不是谁想得就能得的,一定要少干预;另一个就是要有国际认可、真正有水准的评委。”阿来认为,现在国内的一些奖项该调整的就应该调整,该合并的就尽快合并。
叶咏梅认为,“只有评委的风气正,才能建立起文艺评奖的好风气”,因此应该严格审核评委在思想作风和专业水平上是否称职。评委不能实行“终身制”,对不称职、徇私舞弊者一定要严肃处理。
“要从根本上改变评奖乱象,先要在全社会树立不以奖项论英雄的观念,并从组织手段上予以配合。应减少奖项所带来的利益‘附加值’,这样才能使评奖回归其本位。”敖柏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