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低俗文化”

扫除“低俗文化”

摘要:通俗文学的“低俗化”,真实反映出现今流行文化的倾向。流行文化趋于“低俗化”,直接的推手在于过度的商业运作。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彻底扫除“低俗文化”滋生蔓延的土壤。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这份“文学蓝皮书”显示,“玄幻小说”与“官场小说”最受读者的追捧。反之,一些真正具有文学价值和写作功底的作品,则少有人问津。

就畅销程度而言,“玄幻小说”与“官场小说”显然已成为图书市场的主力军。不过,此类小说恐怕很难称得上迈入文学的门槛。前者实际上是网游世界的文字呈现,大多结构雷同、主题浅薄,甚至思想褊狭、情趣低下;后者则从早期的针砭时弊、揭露腐败,渐渐滑入到展示腐败本身和渲染权色交易的泥淖。这样的小说,缘何能获得市场青睐?细细思量,不由让人心生警惕。

通俗文学的“低俗化”,真实反映出现今流行文化的倾向。比如:很多影视大片,即便有华丽的视觉效果,也遮不住内容的空洞贫乏;很多流行歌曲,尽管有动听的节奏,却渗露出情感的苍白无力;很多娱乐节目,貌似有创新的花样形式,但重复着庸俗的趣味噱头……越来越靓丽的“外套”下面,流行文化的心灵正在堕入“低俗文化”的沼泽。

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喻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它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引领作用,意义不容小觑。然而,流行文化的“低俗化”,却正好适得其反,成为阻碍发展和进步的“负能量”。对于这种“低俗化”的迎合与欣赏,将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渐渐“误入歧途”。长此以往,难免造成公众文化心理的“扭曲”,导致主流价值观念的偏移。

流行文化趋于“低俗化”,直接的推手在于过度的商业运作。由于经济利益驱动,流行文化几乎完全沦为市场操纵下的商业行为。很多文化产品,越来越热衷于“娱乐至上”,一味地追名逐利,甚至把低级趣味当作“卖点”,不惜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文化应有的社会责任,早已经被抛诸脑后。

当前,“全民娱乐”似乎成为时尚。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心态。不断的消遣欲望,让文化成了娱乐的附庸。许多人对于文化的需求,仅限于满足感官的享受。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审美功能,则日益被边缘化。正是这样的背景,造成了“低俗文化”的泛滥。利益的驱动与公众的追捧,则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它的背后,深刻折射出社会信仰的缺失、传统道德的滑坡。

“低俗文化”的危害,根本不在其“俗”,而在其“低”,即“跌破”了“通俗”的界限。它迎合了人性中丑陋的东西,违背了道德的基本底线。因此,杜绝“低俗文化”,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选择。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的商业行为,坚决取缔格调低俗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彻底扫除“低俗文化”滋生蔓延的土壤。

但是,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能局限于文化一隅,必须从方方面面入手。比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扭转整个社会文化需求的“低俗化”倾向。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