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族主义的社会心理构造(2)

中日民族主义的社会心理构造(2)

因担心被边缘化而走向民族主义道路的绝不仅是中国青年,日本街头常年活跃的右翼组织黑色宣传车就是例证。石原慎太郎不惜激化中国民族主义情绪而抛出购买钓鱼岛的谎言,正说明有一部分日本政治家妄图通过煽动国内民族主义而占据本国政治的中心。其实,政治家将与中国的国际政治问题转化为日本国内政治权力斗争的材料,这已经不是头一回。在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前的1978年8月6日,福田赳夫首相在笔记上记下了这样一段话:“在箱根召集园田外务大臣等访中干部开会,由外务大臣作以下说明:与本件相关的七成工作为考虑国内影响,属于国内政治问题。”曾直接参加了缔约工作,后担任过驻华大使的谷野作太郎在回顾当年的状况时也说道:“说是日中关系,不如说是日日关系。”

由于受到内外两重来自“边缘”的挑战,中日关系中的民族主义逐渐抬头,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两国外交正常发挥功能。更加危险的是,在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中,两国领导者为向国民宣示统治的合法性,也不得不向对方显示出强硬的姿态。例如,2008年胡锦涛访日期间,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26次使用了“友好”一词,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中日关系的重视。但是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的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提高开发海洋资源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向内外宣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说明中国政府在与邻国围绕领土问题发生对立时,也不能不意识到国民中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中国赴美国留学人数2011年比上年增加了23.1%,达到了19万4千人;而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比上年减少了6.2%,且连续7年减少,2011年更首次跌破了2万人。赴日中国留学生的减少,今后恐怕也无法阻止。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关于“中心”和“边缘”的认识:随着中日关系的恶化,也随着日本在世界经济中所占重要性的降低,日本在中国青年的心中,逐渐成为世界的“边缘”。尽管当年日本也曾是中国青年的憧憬,然而今天的中国青年们心中盘算着的却是:今后如何才能够在中国这个未来的世界中心里出人头地,同时把视点都投向了美国这个当今的世界中心。

如果想要阻止民族主义情绪的继续蔓延,就有必要让两国民众远离煽动仇恨的政治,互相加强认识,互相加深信赖和好感。在消弭民族主义情绪问题上,比起由政府主导的国际外交来,以民众为主角的民际交流无疑能够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民际交流的层次上,人们可以更多地在文化的层面上深入了解对方。理解了对方的精神世界,民众就不会再轻易地受政治的影响和媒体的煽动,就能够发现对方的善良心灵。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