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经济结构和国情变化的需要
◎记者:我周围的许多人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核心价值观吗?既然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精神领域调节力的变化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命题以往没有提出来呢?
公方彬:改革开放前,我们是一元的经济结构,伴生的是一元价值观,那时候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多元。国营、民营、外资、混合经济,这时伴生的是多元价值观。我认为,要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是对多元的宽容。因为社会已经进入多元的时代,但是宽容多元不是让多元并行,皆为主导,而是在宽容非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确立主流价值,以此引领社会,同时避免出现多元之间的相互冲撞。
有一现象很能说明问题。现在全社会的人都在骂腐败,甚至贪官也在骂腐败。有意思的是:台下无权的人骂台上有权的人腐败,然而,当某一天台下的人摇身一变,手中也拥有了权力,其态度迅即变化,此前骂的内容会在自己身上重演。这说明,人们的抨击并不是真正源于价值观念,尤其不是源于深及灵魂的价值观念。
一个社会的和谐很重要的是灵魂的关照,精神的追求。毋庸讳言,我们国家出了一些贪官,原因在于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没有从制度上管住,另一个是没有真正解决灵魂的自我关照,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不能实现灵魂和精神上的自我教化、美化,即使制度走向相对完善,灵魂丑陋的人还是会贪。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没有人否认。国民收入增加了,口袋里的钱比以前多了,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说明,钱可以带来满足感,但不能必然带来幸福感。
建设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
一是唯有确立起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创造才拥有了骨干和建设的基础,才会成就为巍峨的精神大厦。西方国家“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价值观数百年不更易,正是永恒性和深厚文化积淀,而深刻影响和塑造了西方世界。中华民族文明史有着大量的精神创造,并且今天正进入一个创造的丰硕期,这无疑需要有效的载体来凝结创造成果。
二是唯有确立起核心价值观,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与价值坐标才会形成并稳定下来,大众的价值追求才能找到正确的起点和归宿。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很重要的一点是保证整个社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约定,有一个调整社会关系和各种利益团体的价值坐标系。因为,一个民族或集团灵魂深处失去了永恒的核心价值观作价值坐标和行为规范,很难避免判断事物和决定行止时不搞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很难避免社会中每个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皆唯个人利益马首是瞻。失去方向感不管是对一个民族、一个集团或单个人来说都是危险的。
三是唯有确立起核心价值观,才能矫正一个民族或集团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才能保证走向更加理性和成熟。每一种文化传统都会塑造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这一点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更具典型意义。我们民族拥有令人骄傲的文化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的今天,那种建立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体系抑或核心价值观已经与时代不相适应,与中国的角色不相吻合,必须更新,而要做到对一种融于血液中的价值观念作出改变,必需借助核心价值观的支持。
四是唯有确立起核心价值观,多元价值观才会形成主流精神,才能避免因碰撞而失去和谐。实践证明,当一个社会的大众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程度,及其对未来的期待与追求,在差异性上放大至国与国的程度,多元只能带来碰撞,带来紊乱和无序,此时无以实现社会的和谐,无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和谐,甚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是唯有确立起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才拥有了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精神支撑力与推动力。今日之中华民族要实现崛起,最大挑战就是民族创新能力能否实现跃升。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有悠久的文化,有勤劳的人民,但创新成果却与此不相适应,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精神世界不够丰富,缺少永恒而又崇高的精神作支撑,尤其是缺少与追求真理并行不悖的核心价值观,结果只能是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和媚俗化,这对于创新来说是致命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