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1日到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天空,工业区上千人出现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导致60多人丧生,许多牲畜死亡;1952年12月5日到8日,整个伦敦被大雾所笼罩,仅仅4天,死亡人数就达到4000多人,同时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1954年,日本氮肥公司工厂排放的废水造成严重水污染,致使水俣湾一带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病,患者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直至死亡……大量触目惊心的事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发了人们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忏悔、批判与反思,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牧童经济”到“飞船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专著《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中提出了“牧童经济”和“飞船经济”的概念,而后者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早期代表。
“牧童经济”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通过对牧童在草原上放牧时对牧草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这一形象的借喻,意指传统经济模式轻视自然及其资源,无计划、无节制地任意开发,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20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就是这种经济的真实写照。当时,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建立起了以煤炭、冶金、化工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随之而来的是煤炭被大规模开发并燃用,冶金和化学工厂星罗棋布,释放出大量的烟尘、重金属及工业废液。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被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
“飞船经济”将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飞船,它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要避免飞船坠毁,就必须对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地球经济系统就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它的资源系统要比飞船大得多,寿命也要比飞船长得多,但也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确保地球的永续发展。“飞船经济”指的是没有污染和浪费的、可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像飞船一样,几乎没有一点废物,即使是乘客的排泄物也要经过处理变成水、氧气和盐回收再利用,从而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不间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从“末端治理”到“多层循环”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日益蔓延的环境污染事件使公众从痛苦中觉醒,迫于公众的强烈要求和舆论的压力,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政策法规,着手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帮助企业建立排污净化设施、治理污染源、处理垃圾等。这种针对生产末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也渐渐暴露出了局限性。首先,末端治理不利于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例如,德国政府在1972年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关闭了原有的5万多个垃圾堆放场,对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垃圾焚烧不仅未能使原先的物料得到充分利用,还消耗了其他能源。其次,末端治理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所需费用不菲。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的总费用,1972年为260亿美元,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到80年代末已达到1200亿美元。杜邦化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
20世纪80年代,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发展局前局长拉德瑞尔女士组织专家研究提出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核心要素。减量化原则旨在从输入端进行控制,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旨在从过程上进行控制,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旨在从输出端进行控制,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3R原则”提出后,人们开始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捆绑在一起通盘考虑,试图寻求一种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经济模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类才真正踏上了循环经济之旅。
——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实现方式。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末把工厂当做试验循环经济理念的场所,创造性地将“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该公司通过使用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来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让这个车间的废物到下一个车间变成它的原料,通过梯形利用使废物越来越少。1994年,杜邦公司就已经成功地使自己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减少了70%。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的实现方式。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把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还为周围居民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燃煤产生的粉煤灰可用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就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该园区在发展的20多年里,每年可减少供水量60万立方米,节煤3万吨,节油4.5万吨,年收益达1000万美元。同时,环境效益也十分明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万吨,每年可回收利用粉煤灰7万吨,硫2800吨,石膏20万吨,从污泥中回收氮80万吨。
——构建循环经济社会,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的实现方式。它不仅包括生产环节,还包括流通、交换、消费环节及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环节,倡导在全社会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效应”。
从“崭露头角”到“大放异彩”
循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逐渐显现,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德国:垃圾处理推动循环经济。由于德国的工业化包装率极高,使得包装垃圾占据了生活垃圾的绝大部分,为了处理这些垃圾,德国成立了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双元回收体系协会,并推行了“绿点计划”。该协会将企业组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通过专业的回收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并委托专门企业处理。目前,已有1.8万家企业加入该组织,约90%的商品包装上印有绿点标志。德国还推行了严格的生活垃圾分类,设置有黄色、蓝色、褐色、绿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垃圾筒,分别投放包装材料、废旧报刊、有机生活垃圾、树叶枯枝以及灯泡、电池、陶瓷等需要特殊处理的垃圾。目前,循环经济已发展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许多工业废物,如废金属、废汽车、废轮胎、废玻璃、废机油等,几乎都达到了100%的回收利用,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创造500多亿欧元的价值,可创造25万个就业机会。
美国:引导可持续性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美国的循环经济已涉及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以及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家居用品等产业的5.6万个企业,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年均销售额达2360亿美元,其规模已与汽车业相当。美国最大的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是纸制品的回收利用,排在其后的分别是钢铁和铸造业。美国不仅重视对废品和垃圾的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再生资源,而且还十分重视循环消费。开展循环消费的渠道很多,既有家庭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还有遍布全国的旧货店。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旧货买卖,有访问量最大的旧货拍卖网站电子港湾和世界最大的零售业网站——亚马逊网站提供的旧书交易服务平台等。
日本:立法牵引打造循环型社会。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已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特种家用电器循环法》《可循环性食品再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建筑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由此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环保产业形式——“静脉产业”。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每年生产的大量家电,在报废后会被送往生产厂家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进行分拆、循环利用。在横滨市北部的一个污泥处理厂,可以从污泥中萃取出各种不同的物质,使之变成纸巾、布匹、红砖、肥料、隔热材料,该厂80%的用电也是从污泥中获取的。目前,日本的“静脉产业”可以把生活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和电池用燃料。
瑞典:“生产者责任制”成效显著。1994年,瑞典政府推行了“生产者责任制”,规定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生产者应对其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送到相应的回收处。回收物涉及的范围从最初的产品包装,扩大到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和废电子电器产品。在瑞典老百姓眼里,没有废弃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几乎所有垃圾都是可回收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就有意识地把各种瓶瓶罐罐分装好,存多了就送到分类垃圾回收点。在瑞典的社区中心或大的加油站旁边,总放置着一个个标有金属、有色玻璃、无色玻璃、报纸、硬纸壳、塑料等字样的金属罐,每个体积约3立方米,专供分类回收垃圾之用。回收公司定期派人把这些垃圾运走,处理后重新利用。“生产者责任制”还使瑞典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大气碳循环负增长的国家。
目前,清洁生产已成为全球共识,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已收获了丰厚的经济与环境回报,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我国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目前已建立了178家循环经济试点、12个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基地、33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20多家相关的信息服务平台。2012年12月,《“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获批,2013年2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循环经济已跻身于中国主流的经济概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在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作者系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