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中,其空间尺度大多数是以国家作为基本单位,现代化被认为是在一国之内“同时进行,整体推进”。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由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各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可以为全国现代化探索路径,引领更高水平的发展,并通过示范效应辐射和带动其它地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全可以、且应该采取“有先有后,区域推进”的方式。国家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先试”,以取得经验,然后向全国推广,这种渐进式的做法既可以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又将风险锁定在局部区域,避免全局性的失误。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所言:“示范区要突出苏南先行性、先进性与示范性,示范区的目的是通过苏南地区的率先探路,有效破解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
作为国家级示范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在过去发展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是什么?在未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按照规划,苏南在未来要着力打造成为具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的示范区,要成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示范区,成为“城乡互动”的一体化统筹示范区,成为辐射和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和发展极的示范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以及幸福江苏的示范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被寄予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等诸多期许,笔者以为,苏南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坚持了发展与民生并重,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谋求人民的共同致富,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
共同致富可以从“分配水平”和“分配结构”二方面进行测度,分配水平是就绝对额而言的,反映“致富”的要求,一般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考量;分配结构反映的是国民收入中各主体的收入比重,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它要强调不仅是“致富”,而且是“共同致富”,一般运用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进行。从绝对值方面看,苏南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苏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1762元,是全国的1.4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213元,是全国的2.18倍;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11年苏南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08倍,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为0.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收入结构。正如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所指出的:“苏南地区最富的人群没有其他地区多,低收入人群没有其他地方多,人均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低”。
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对后富形成示范效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先富”并不必然引起“后富”,经济增长未必一定会带来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并不带有普适性和必然性,现实中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扩大的。作为一个开始步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国的贫富差距愈发引人关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苏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一个样本,它的独特性何在?有没有可供推广的一般性经验?有没有可以提炼的普适性规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