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甘肃区域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探索甘肃区域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摘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旱作集水高效粮食保障型现代农业模式。充分挖掘我省区域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核桃、油橄榄、百合、酿酒原料、银杏、茶叶、蚕桑、白瓜子等特色农业模式。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十个“1号文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基于我省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特殊的生态类型区域,建议加快发展“六个现代农业模式”,探索实践一条具有甘肃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助推全省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旱作集水高效粮食保障型现代农业模式。我省旱作农业区域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左右,居住着70%的农村人口。该区降水总量不足,降水高峰期与高蒸发期同步、与作物需水期供需错位。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东部旱作区承担着全省粮食安全的战略重任,已成为全省粮食主产区和增长极。今后要继续加强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以苹果产业和畜牧产业为两翼,发展集水高效粮食保障型现代农业。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结构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深化以农田集水“富集”和集雨补灌“叠加”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主推以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为主的少免耕旱农技术,发展1000万亩马铃薯(其中黑膜马铃薯500万亩)、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0万亩小麦(其中全膜覆土穴播小麦500万亩)产业带,确保全省粮食年生产能力1100万吨以上。二要加强陇东黄土高原国家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壮大苹果产业。三要提升壮大畜牧产业,大力发展草产业,推动农牧结合型循环农业发展。四要提升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灌区高效节水商品型现代农业模式。我省河西和沿黄灌区已是全国最大的种子生产基地和全省商品型高效农业基地,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制种产业发展缺乏自主品种支撑等“瓶颈”因素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应尽快走出一条以水资源短缺型灌区“少用水、高收入”的节水高效商品型现代农业之路。一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在河西及沿黄灌区实施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四系配套,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二要大力发展以玉米和瓜菜为主的现代种业产业,培育自主品种,提高制种组织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科学化,促进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并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在兰州组建西北优势农作物生物育种及种质资源创新研发中心,加快实现由制种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三要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高原夏菜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品种和技术配套、贮藏和运输并重,提升外销和出口创汇能力;四要大力发展酿酒产业,在做强啤酒大麦、啤酒花和葡萄等为主的酿酒原料产业基地的同时,整合国有莫高、紫轩等葡萄酒企业,创品牌出精品,切实做大葡萄酒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高效现代农业模式。设施农业是环境可控的高投入高产出农业,是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渠道。重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设施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及建造标准,完善和推广全光效日光温室,研发应用适宜机械化作业、新型装备材料和贮运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经济林果、养殖及非耕地设施产业,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00万亩,亩产值达到2-5万元。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我省是国家首批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要在抓好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甘南高寒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保护农业水环境和土壤质量的同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围绕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目标,做好千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和秸秆转化及马铃薯加工废水废渣和高原夏菜废菜等循环利用,探索秸秆及废水废渣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多种模式;广泛应用养殖场畜禽粪便-沼气-能源为主的清洁生产模式。

五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现代农业模式。充分挖掘我省区域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核桃、油橄榄、百合、酿酒原料、银杏、茶叶、蚕桑、白瓜子等特色农业模式。坚持市场导向、区域分工、科技支撑、政府引导的原则,加大科技支撑,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营销组织化程度,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品牌出精品,提质增效。

六是大力发展创意现代农业模式。我省具有发展创意农业的历史文化优势和物质基础,特别是城市近郊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应积极探索发展创意现代农业。要将农业文化、农产品生产、农业功能拓展、农业高新技术融合为一体,对农业生产活动、产品等进行创意设计。发展农家乐生态园、度假山庄等庭院经济,实现生产和生态的结合。开展特色农业体验活动,发展集观光旅游、农耕体验、民俗风俗游于一体的乡村经济。

(作者系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