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吃螃蟹”的黑龙江大庆市开始,到湖北老河口车改的“一步到位”,再到轰动全国的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的“昙花一现”以及北京市个别乡镇试水车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公车制度试点改革,但能够长效坚持的只是少数,多数试点受多重因素影响或“夭折”,或停滞不前,甚至一些试点已出现公车“回潮”。(《经济参考报》6月13日)
公车改革应该说早已提出多年,也有很多地方试点了多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新京报报道:今年80余家中央机关单位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总额达到36亿余元,占今年“三公费用”的6成。从公车支出占三公经费支出比重看,海关总署最高,达到88%,后面依次为银监会82%,水利部80%,中国社科院79%,交通运输部79%,国家气象局78%,国家安监总局78%,公安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72%,国税总局69%。
以上还只是中央机关单位的公车购置费用,全国的公车费用又将达到多少呢?今年在中央大力要求厉行节约的情况下还达到如此高的公车消费,那么公车消费的厉行节约在这些机关单位有没有得到执行呢?公车改革一直改革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夭折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了官如果连一辆公车都没有,有让人看不起之嫌。这些人认为自己当了领导了,就应该吃国家、喝国家、用国家的,当然得配个小车,那样才显得有档次。不然谁还愿意来当这个领导?没有配小车的领导是没有水平、没有能力的领导。你主要领导有小车,我副职为什么不能有?特别是级别和主要领导一样的领导干部,只要单位有一车辆车,这个公车改革就无法进行下去。这种思想是公车改革难的最为重要的一点。
二是下面改革上面不支持。在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搞试点,为什么搞不下去会停滞不前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上面的领导不支持。你改革了,上面不支持你,你再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后果来,最后还要落个争表现之嫌。上级为什么会不支持?原因很简单。因为上级都是有公车坐的,你改革,不是有革上面领导公车的嫌疑?领导喜欢你才怪。这样一级压一级,这公车改革能进行下去才怪。政策是坐公车的人制定的,你想他们革自己的座驾。这不是等于让他们面上无光嘛?这是公车改革无法推进的重要原因。
三是公车消费改货币化改期分配不均。在有些地方试点发现,领导官当得越大,公车改革货币化补偿经费就越高。领导事多事忙,这也难怪。但你差别也太大了。处级上万,科级只上千,你这种改革基层单位没有意见才怪。基层单位为什么有意见?因为上面的领导实际公车使用率比基层低,最基层的公职人员每天出门的次数要更高于机关领导。当然,当领导下基层检查时会跑很远的路,但领导检查,一年又有几次呢?更有的地方的补贴高过个人的工资。你这公车使用补贴就达到了一个人的工资。群众没有意见就不正常了。货币化改革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这些试点地区在上级领导面前不讨好,在下级面前又摆不平。但只要继续公车使用就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何必去自寻烦恼?这是货币化改革不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公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从根本上取消那些特权思想、享乐思想、攀比心理,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分配问题,这公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开启之年,如何将公车改革稳步推进,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只有领导的座驾改没了,才有革别人座驾的底气和勇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