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现在有一个现象,台湾人到大陆很方便,大陆人到台湾不太方便,这有点像两岸的贸易关系。你曾经提供了一个数据,说台湾向大陆投资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金,而大陆对台投资才只有1亿多美金,你怎么看这种“不对等”现象?
高孔廉:我认为这中间可能有些误解,两岸交流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包括经贸、文教、社会等。这几年两岸的贸易来往中,看似是台湾处在顺差位置。这件事情应该从整体上来认识,单向来看,的确是台湾对大陆出口多进口少,也有人从这角度评论说这是大陆在让利。但双向看来,台湾也对大陆进行了大量投资,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比来台的大陆商要多,去大陆的台湾游客也比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多,在学生数量上也是如此。这些也可以算作支出,所以从balance of payment(国际收支差额)角度来看是平衡的;第二要从单次和累计两方面看,举个例子,大陆对台湾的早收清单开放了539项,台湾对大陆只开放了260多项。但是累计来看,台湾开放的项目比大陆要多;第三个观念是形式和实质。再举个例子,台湾对大陆开放的电影配额每年只有10部,大陆对台湾开放则没有限制,但这几年下来,台湾的大陆配额都用完了,而大陆只引进台湾电影12部。这就是形式与实质上的“不对等”,台湾社会很开放,一部电影进来只需要经过简单手续就可以上映了;第四就是经济量级的差距,大陆的经济总量是台湾的17倍,沿海一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就可以超过台湾了,江苏、山东都超过了台湾。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因为经济体量的不一样,所以在两岸政策上不能简单认为是“不对等”的问题。
高孔廉:是这样的。两岸是以不同的身份加入WTO的,大陆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台湾以发达地区的身份。但是,大陆很多沿海发达省份在很早以前就已是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准了,物价、房价都不比台湾低,面积比台湾要大很多。我并不主张经济上一定要平等才能有贸易往来,这是自然的交往过程,只要减少人为障碍,达到双方了解、合作通畅的目的就好了。
经济观察报:据你所知,这几年两岸的贸易呈现出一种什么情况?
高孔廉:受到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2012年两岸的贸易额较前一年下降了4.1%。对此也不必过度担忧,这种贸易下降情况也是可以通过增加两岸内需来弥补的。大陆仍然是台湾的第一出口对象,也是第二大进口来源,投资方面还是在相互增加的。
经济观察报:那么其他方面的变化是否也很大?
高孔廉:没错,2011年到大陆的台湾观光客大概190多万,2012年达到了223万。大陆来台学生,读学位的有1900多人,交流生累计下来有两万多人了,我相信这些会促进两岸合作交流。台湾《旺报》有一个“大陆人看台湾”的专栏,刊登了很多大陆学生记录台湾生活点滴的文章,我很喜欢看这个专栏,看大陆年轻人眼里的台湾是什么样子的。除了贸易、投资、学生交流,两岸航班次数也在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616班次,这个数字在2008年时几近于零,那时候航班往来仅限于节日包机。
经济观察报:目前两岸关系已进入深水区,各方面也取得了进步,但据我了解,台湾针对陆资入台还是有诸多限制,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高孔廉:从这些事情上看,两岸交流还在继续加温中,林中森(现任海基会董事长)说今年工作有三大重点:首先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扩大量、深化质;其次是两岸互设办事机构;最后是全面检讨相关法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简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是20年多年前订立的法律,当时是站在限制性的角度出发,按照现在的立场,这部条例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状了,修改迫在眉睫。
最近正在跟大陆的海协会(全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交涉贸易协议问题,如果签订协议,将来开放项目会继续扩大。最近,很多人议论为何央视不在台湾落地,其实十年前央视曾在台湾落地,民进党后来认为台湾电视无法在大陆落地,有违公平原则,就停了。这个事是有商量余地的,双方商议下哪些频道可以落地,像财经频道,内容不涉及意识形态,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嘛。电子商务也是一样,台湾民众每年从淘宝购买的商品不计其数,可大陆民众要进我们购物网站就相对困难。
经济观察报:两岸的电子商务是不是还存在物流问题?
高孔廉:是的,现在大陆民众通过淘宝台湾馆购买台湾商品,但是物流问题还是没解决。台湾一直希望大陆能开放电子商务,但是大陆方只开了一个“小门”——福建,而且规定台湾资本只能占到55%,不能独资。即便能上台湾购物网站,但是物流问题悬置使得全大陆范围内网购台湾产品无法顺利实现。接下来还有就是支付方式的问题,支付宝能够及时地将款打到台湾账户上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