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海峡两岸民众商业活动和消费的畅通,可能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两岸金融的问题,现在还存在什么障碍吗?
高孔廉:现在中国银行已在台湾设立了办事处,交通银行也来了,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正在申请。台湾去大陆的银行也很多,这也是形式和实质的问题。大陆银行来台湾,当即就能经营所有业务,我们是全开放的。台湾银行到大陆,要面对很多方面的限制,第一年我们只能经营外汇,第三年才能有限地对台商经办人民币业务。幸好头两年,台湾银行即使没有业务也可以生存,因为大陆这边利差很大,光是接受存款也能挣钱,但作为银行业者还是认为在开放环境下公平竞争才是本事。中国银行台北分行负责人跟我聊天说在台湾经营业务繁忙,远比台湾银行在大陆设立的分行经营的业务要多,不仅可以经营人民币的兑换业务,还经营存款、放款、汇兑等。相比之下,台湾银行在大陆的业务只能是兑换货币。造成这个局面,台湾自身也有责任,台湾“金管会”不同意在大陆开展其他业务。我想此举或许是担心台湾经济会因此波动。
经济观察报:在你看来,大陆哪些城市或地区将会在两岸金融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高孔廉: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上海、江苏、广东和福建这些地方,北京并不多,最近江苏昆山正在积极推动这个事情。
2013是两岸关系的关键一年
经济观察报:你曾经说过2013年是两岸关系的关键一年,为什么呢?
高孔廉:首先,在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续的服务贸易和货币贸易这两个协议上,双方达成了共识,有意在今年之内完成,这两个协议完成就意味着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放眼亚洲和世界,中国已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正在洽谈,东南亚国家协会10国加上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和印度6个伙伴国的自由贸易会谈已经开始,将是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之一……这些事情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所以海峡两岸只能加快脚步,否则台湾就要被边缘化了。
说得通俗一点,亚洲各国和地区都在做加法,台湾不能做减法,最后将自己减掉了,这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也极为不利;第二个原因是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班底的人事变化;第三个原因是台湾选举制度。2014年,台湾要实行七合一选举,这很复杂,到了选举期那半年,几乎无法讨论任何政策。我们必须考量到时间问题,故此,2013就成了发展两岸关系非常重要的一年。
经济观察报:现在台湾地区经济的低迷,从某种程度也让两岸关系在岛内的政治生态中很微妙,你怎么看?
高孔廉:坦白说,马英九上任到现在一直很辛苦。2008年刚上任,就碰上金融海啸,紧接着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加上欧债危机,这让世界经济都处于低迷状态,台湾也不能幸免。民间逻辑是经济不好就是政府责任,很少有人认识到世界经济对本地区的影响。现在两岸关系处于和平稳定状态,这有马英九的功劳。但是台湾民众在享受这种和平稳定带来的安全感时,很快就忘了它来之不易。经济低迷直接导致台湾民众对政府不满,没有开通直航前,他们抱怨两岸往来太麻烦,直航后又抱怨票价太贵,人就是这样的,总是对当下不满。从现在的情形看,2016年的选举很难预测,2013这个时机不能错过。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13之后,两岸关系会更加稳固,倒退可能性很小。2009年大选,蔡英文在辩论上直接说ECFA是“卖国协议”,但是真的签订后,她也会去执行。这个例子说明两岸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是很难再倒退的。
经济观察报:据说台湾要建设7个自由经济示范区,吸纳陆资入台,岛内对此争议也很大,请问争议点主要是哪些方面?
高孔廉:台湾正在推动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与FTA(自由贸易协定,英文全称:Free Trade Agreement)不同,现在还很难界定它的内涵。经济学界对此意见分歧也很大,报纸上也刊登过台大经济系教授陈添枝、陈博志和管中闵(台“金管会”主任)三人关于该问题的辩论,焦点是这个经济示范区到底要做些什么?管中闵意见是:在这个区域内可以自由进出,可以扩大外来劳动力使用比例,并且有国际医疗示范等等,这比传统经济特区的概念还要更进一步,但到底能走多远,现在谁也不能肯定。
有趣的是,原先南部高雄地区向来是反对这些东西的,现在态度却相反,希望高雄作为港口城市能在其中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实际上,高雄经济停滞十多年了,当地很多店面经营不下去,现在大陆游客多了,好了些。如果自由经济贸易区能成型,将会带来更多产业,并且涌进大量外部劳动力,如果没有外来劳动力,产业将搞不起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