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鲶鱼效应”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题

以“鲶鱼效应”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在发展现代商业性金融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难题,有效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是2008年6月改制组建的全国第三家、中西部首家全市统一法人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前身是重庆市农村信用社,2003年6月成为全国首批改革试点信用社,2012年12月在H股主板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农商行、首家境外上市地方银行和西部首家上市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重庆农商行坚持“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始终秉承服务“三农”的宗旨,连续多年一直是重庆市最大的涉农贷款银行、中小微企融资银行和个人信贷银行。重庆农商行也在服务“三农”中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其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农商行前列。

主要做法

在金融改革使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农村存款流向城市的资金“虹吸”现象,使金融介入和渗透“三农”业务的程度普遍较低。重庆农商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服务“三农”因此成为重庆农商行发挥竞争优势、拓宽市场空间的现实选择,也成为实现企业价值、确保对股东良好回报的关键举措之一。

⒈探索“以城哺农”模式,实现“支农扩张”与“回报股东”有效平衡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经济环境较差,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农村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大,农村贷款的综合成本目前在总体上高于城市3个百分点。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商业利润,将支农资金异化,导致“三农”发展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银监会提出要确保涉农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当年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如何化解政策性支农与商业性盈利的矛盾,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发展难题。

重庆农商行在信用社时期涉农不良贷款最高时超过了全部不良贷款的60%,目前涉农贷款不良率仍比全行贷款的不良率高近1个百分点。在1200多个农村网点中,还有300多个处于亏损状态。重庆农商行认为,“三农”的发展环境决定了支农贷款的高风险、高成本和低回报,但“三农”业务不能纯粹趋利,微利甚至不赚钱都要坚定地做。在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和重庆统筹城乡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背景下,重庆农商行确定了金融服务“以城哺乡”,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差别管理、分类指导、个性考核,积极支持重点项目落地,加大对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为核心的新业务,让城市中心区域的分支机构像商业银行一样运作,参与市场竞争,拓展利润空间;让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立足“三农”和小微企业。依靠做优城市业务来保证股东回报和自身的良性运行,进而“抽肥补瘦”,保证支农业务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