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鲶鱼效应”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题(4)

以“鲶鱼效应”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题(4)

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将信贷资金向农村业务倾斜,并没有影响到重庆农商行股东的利益,也没有影响到其自身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性。截至2013年3月末,资产规模突破4800亿元,是成立时的3.5倍;存款余额突破3300亿元,是成立时的3.1倍;贷款余额突破1800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以内,拨备覆盖率突破400%;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资本充足率保持12%以上;成立5年实现净利润突破160亿元,纳税突破80亿元。主要经营指标在全国同类机构中居前列,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三项指标在17家中资上市银行中处于领先,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球银行500强。近年来,重庆农商行多次荣获重庆市政府颁发的“金融贡献奖一等奖”、“重庆市企业集团纳税50强”、“最具社会责任金融企业”等荣誉称号。

对策建议

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整体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仍然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庆农商行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现代金融对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的助推作用,还需要从多方着力。

⒈完善激发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政策措施

调研发现,截至2012年末,重庆农商行1293个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平均存款余额,仅为城市营业网点的26%,其中还有300多个网点处于亏损状态,只能用其他网点的经营利润补齐“支农亏损”。建议出台对农村金融基础建设进行财税补贴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考虑出台对涉农贷款和农村网点的营业税实行全额减免,对涉农贷款的增量和存量分别按照不同的比例予以补贴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等政策措施。

⒉地方政府应“积极作为”,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各地区农村经济金融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各级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对释放农村金融创新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农业保险体系;成立兴农担保等政策性保险公司,构建了政策性农业担保机制;出台了关于农村“三权”抵押融资的八个专项文件,设立市、区(县)两级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正是在这些支持政策的推动下,重庆农商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扩张“三农”业务的“胆子”更大了,步子更快了,实施的效果也更好了。

⒊鼓励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发展,以“鲶鱼效应”激活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

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降低了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截至2012年末,重庆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29家,覆盖了包括9个国家级贫困县和3个省级贫困县在内的70%区县,其中,村镇银行26家(含2家批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贷款公司1家,总资产余额达118亿元,贷款余额82亿元。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份额还很小,但在局部地区已经对重庆农商行产生了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产生的“鲶鱼效应”,激活了重庆农商行持续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但无论从全国还是重庆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力量还很弱小,应进一步制定完善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体系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适当调整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