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官话什么时候能求真务实?(2)

【案例】官话什么时候能求真务实?(2)

官话套话“源远流长”,被“有关部门”用得“坚定不移”

反官话套话已有“多次”,但不少官员使用官话时仍“情绪稳定”

官话套话肆意蔓延早不在一天两天,仅在最近几年,针对“反对官话套话”的新闻就热过几次。在2012年两会期间,“官话套话”成了众矢之的。王岐山在参加山东团小组讨论就表达了对官话和废话的不满,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的开场白:“王岐山副总理来听取小组讨论,与我们共商国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温暖,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就被王岐山打断,并直言 “这些话全是浪费时间的”。

时间继续往前追溯,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重大问题决定》,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而在2010年9月的中央党校春季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也强调了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的文风。…[详细]

不过,虽然“反官话套话”已有多次,但今天还在被不少官员和机构使用。这点在《人民日报》的“令人反感官话”的调查中就有所反映,这条微博截至14日17时就被转发12266次,评论达到4380条,可见网友“共鸣”之深。而《中国青年报》引用的一项对5163人进行的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调查显示,有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6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这样的官员“非常多”。

个别官员和机构在官话套话的使用水准上“屡创新高”

《人民日报》刊载了一段来自普通民众吴俊平的感受,很好的描述了民众对官话的感觉。对吴俊平来说最令人反感的官话和套话是:“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高屋建瓴”等。而一“强调”就是一个多小时,一“必须”就把工作扔到了脑后,一“提高”就想出了对付政策的对策,一“高屋建瓴”就讨好领导拍马屁已经成了模式。

不少官员们在这样的语境中变得麻木、保守和封闭,越发不做实事。2012年12月,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出了要求切实解决准生证办证难的通知,但随后记者采访时却发现,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记者遇到的公务人员要么是以“不清楚,去问我们的上级部门”搪塞,要么更直接,“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在此事中,上级的通知沦为官话和空话,而下级同样以官话和套话应付民众。

官话和套话甚至蔓延至政府网络,在2010年12月,中国宜昌网站的互动平台上的一则编号为1291956235的办件就让人啼笑皆非。一条留言中称:“我2002年得的小孩,现在某事业单位工作,同年将独生子女证交单位人事部门,次年春节后经询问证件被遗失,我个人已为孩子补办了独生子女证,但是到现在我还未在单位拿到每月5元的独生子女费,说了吧怕被单位穿小鞋,不说嘛又实在是怄不过这口气,我能怎么办?”而当地计生委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说吧”,生硬和所答非所问的口吻尽显。

而今年初,河南商报也爆出沈丘政府网的《来信选登》栏目中来信编号从389到1027号600多封来信,无论内容是什么,回复全部是“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的”这样的套话。

让“广大群众”耳朵起茧的官话为何成了官员的“统一思想”

原因一:为了所谓“政治高度”,放弃真话而说官话套话

《深圳晶报》在一篇社论中这样总结了官话套话的共性:“总是那么平稳,总是强调不出错,而且话语看似面面俱到,实质毫无温度。很多官话套话让人乍听感到振奋,但仔细思考却味同嚼蜡。面对一位满嘴套话的官员,民众挑不出毛病,心中感到憋气窝火,但就是说不出来。”

当然,对此这些官员也是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官话虽然晦涩无物,但绝不会犯错。而这也解释了一个“中国官员圈”的独特现象:即不少官员任上平平淡淡,一旦退休卸任却会对公共事务接连开炮,变成了“大明白”。

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汪恕诚,他是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1998年至2007年间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任上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他卸任后的言论显然较任上更出位。“如果地下水位恢复了,就表扬、提拔他;如果地下水位下降了,你就批评他,免了他。”、“提醒大家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认为国家现在有大投入就忙着修建大工程。”和“我们现在用行政手段、宏观调控手段在控制物价的做法是欠妥的。”,这些都是他卸任后的表态,绝少模糊,立场清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