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的需求”是“人心管理”的重点
人的需求是整个社会管理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然而,它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在法家思想中都没得到充分重视。相反,它们关注更多的则是如何限制人的欲望和需求。
新京报:你刚才说到行为管理和人心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两种基本方式,那么二者之间算是什么关系?
李强: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我所说的人心管理重要,并不是说行为管理就不重要。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并非一种简单的对立关系。因为无论是人心管理还是行为管理在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维系社会秩序。
新京报:二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强:我认为唯一的区别是管理方式的不同。人心管理主要是“由内而外”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即通过道德教化引导和塑造人们的内在价值和思想观念,从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行为管理则是“由外而内”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即依靠法律制度的强制力量,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改变行为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内在价值和意愿。
新京报:就是说社会管理需要二者并重?
李强:对,我认为最好的社会管理应该是人心管理与行为管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人心管理是行为管理的内在基础,行为管理则是人心管理的外在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社会仅靠人心管理或行为管理就能管理好的。只有人心管理与行为管理相结合,社会管理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新京报:但你说过“人心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似乎说明人心管理更为重要?
李强:综观中国历史,除了个别朝代之外,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法律约束为辅。“德主刑辅”或“礼主法辅”,已经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虽然也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强制力量,但更多的还是依靠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力图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人心管理是中国历代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新京报:就是说“人心管理”是社会稳定的“定心丸”?
李强:基于道德礼俗形成的社会秩序,因其能够深入人心,凝聚人心,能够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主动服膺,所以,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也是中国大一统封建传统社会秩序能够存在并维系两千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期间,虽然改朝换代不断,但是换来换去还是那样一种社会秩序模式。
新京报:似乎有些矛盾,既然基于道德礼俗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那么,为何每到一个王朝的末年又会出现社会乱世呢?
李强:这是因为,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治乱兴衰”的历史。治乱循环、兴衰更替,可谓中国社会运行的一种历史常态。每经历一次“治世”之后接着又会经历一次“乱世”,这几乎是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铁律”。
究其原因,其实还在于人心。因为人心的凝聚和向背,除了需要道德教化之外,还与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有关。道德教化虽然可以塑造人心,凝聚人心,但人心并非完全受制于道德礼俗,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各种欲望及需求。
可以说,人的需求是整个社会管理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然而,它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在法家思想中都没得到充分重视。相反,它们关注更多的则是如何限制人的欲望和需求,而非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
3 单纯“道德说教”无法服膺“人心”
尽管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对人心的管理,但却忽视了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社会利益和需求。
新京报:问题是从古到今,谈到“人心”,大多谈“义”不谈“利”,只谈道德境界,并不谈利益需求。
李强:这就是历史的教训。在中国历史上,人心管理一直更加重视人心之中社会道德性的一面,而对人的心理性一面则关注不够。虽然中国人也讲心理,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心理,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而很少关注人的内在心理需求。
一方面,虽然道德教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欲望及需求,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价值要求,而不至于私欲过度膨胀,但道德教化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欲望及需求。这是因为,在另一方面,人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人的欲望需求联系在一起的。人之需求是人心的基础,如果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所谓人心凝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新京报:这似乎又回到“制度设计”的问题上了。比如1948年11月4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殷海光执笔的社论《赶快收拾人心》说,“老百姓在这样痛苦的时分,安慰在哪里呢?希望又在哪里呢?享有特权的人享有特权如故,人民莫可奈。”也凸现“人心”问题的重要。
李强: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是现实中的人,都身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每一个人既有自己的欲望及需求,又要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即没有纯粹的“欲望人”或纯粹的“道德人”。正是在个人需求与社会环境之间,在欲望与道德之间,人心才得以形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心在本质上应当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自觉体认,而制度就是要保障人心的这种体认。
新京报:但印象中的“人心管理”主要是道德说教,而这似乎作用很有限,现在的很多事件,都让人感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原因何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