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基本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反映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重点推进的空间组织和结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也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特别是随着苏南工业化快速推进和城市化蔓延拓展,资源环境瓶颈压力趋大,空间资源日益紧缺,需要重新思考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相适应的空间资源配置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苏南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以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背景下,苏南经济虽仍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优势,但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危机挑战。从经济增长动力看,苏南早期来自乡镇经济、沿海开放政策以及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优势正在丧失,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加之新兴市场和消费动力尚未培育成熟,导致苏南近年来就业和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回落。

而从资源环境压力看,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26%,未来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极其有限,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142亿千瓦时,约占全省的一半;水体污染程度较高,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全部处于富营养状态,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大气复合污染突出;土壤复合污染加剧,制造业场地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仍然大量存在;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农村废弃物污染治理刚刚起步,电子垃圾污染危害开始显现。

认识危机,在于危险中寻找机遇。应对危机,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向高技术和服务经济转型,推动苏南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转向内需拉动;依托资源从土地、生态环境和一般劳动力转向高端人才,从生态占用、环境污染和空间无序转向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这一转型,需要重新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创新空间组织模式。

放眼全球,硅谷、筑波、剑桥等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地区,其空间组织和环境塑造都是为了能够吸引并满足创新人才的需要,即“精英锁定式(lock-in elites)”。苏南空间组织的核心议题也需要从以“生产”的投资环境构造向以“人”的投资环境塑造转变:一切围绕着“吸引最有价值的人才”,塑造具有宜居性、幸福感、成就感的生态环境。为此,未来苏南地区要形成开发疏密有致、经济布局集中、交通组织有序、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宜居的现代化网络空间格局。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空间组织的目标及对策

苏南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分工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面向现代化的空间格局组织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和比肩世界顶尖水平的气度,要将苏南转型实际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同时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根据空间开发现状和适宜条件进行有度有序开发,控制和降低空间转型成本,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确保经济繁荣和生态宜居保障空间的“双稳定”。据此,构筑“一轴两区”的总体布局框架,促进产业、城市、生态互动发展,科技创新链与经济产业链双向融合。

一轴指高端服务中心轴。沪宁沿线发展带,以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个中心城市为节点“串珠式”布局,称为具有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服务中心。重点打造宁镇、苏锡常两大区域性高端服务中心,宁镇重点发挥苏南对苏北地区和泛长三角的带动作用,打造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门户区域;苏锡常紧密依托上海,借助上海的中心功能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强化城市功能创新,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国际先进要素的吸纳,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两区指沿江智造密集区和西部智能宜居区。其中,沿江智造密集区指沪宁沿线以东地区,包括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等,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转化为产品和财富的基地。以创新成果转换为引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保持积累财富和创新成果应用能力。西部智能宜居区指沪宁沿线以西地区,包括溧水、高淳、句容、金坛、溧阳、宜兴和吴江等,可以成为高品质生态宜居区、新兴的创新策源地。重点培育1-2个以科教研发为主的科学城,一批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科技城和生态宜居为主的慢城(养老城),打造特色鲜明、高品质的宜居城市与小城镇。限制制造业布局,依托自然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休闲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