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心
主持人:那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题板的名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心。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词“最大的困难”,我们先从几个阶段来看一看革命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姜老师:整个的革命我觉得都充满了这种艰辛和困难的过程。但是列宁总是以一种革命家的胆略,这种智慧来领导党克服这个困难。在中期的时候,在前期的时候,党的分裂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大家都知道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为两派,一派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还有一派是孟什维克派。这两派围绕着争夺中央领导权进行了多次激烈的反复较量,党的分裂是最大的困难。
李老师:到后期其实列宁想的更多的问题之一,跟这个问题也是连接在一块的,就是党内的不团结的问题。
主持人:党内的问题。
李老师:如果说党内团结的话,后来的结局可能也许会不是这个样子。在列宁的政治遗嘱里也写到了对每一位领袖人物评价问题,特别是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他觉得斯大林的态度是太粗暴的。其实认为斯大林不太适合做党的一把手。所以当年列宁这方面,困难里面面临最大的困难,党内问题是一个。当然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列宁他面临的这是刚刚胜利,刚胜利以后,当然外国的干涉。所以他为什么要跟德国签订一个《布列斯特条约》呢?其中之一就是为了缓解这条,不然的话他面临那么多敌人,他怎么解决国内的问题。国内还有反对势力,就是国内的反动派的进攻,为了这一条。那么到后来要解决农村的粮食问题。所以新经济政策,他面对的就是因为因困难,因处理困难而提出新的政策,乃至到后来他还有什么文化问题、其他问题等等。
主持人:因为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中。姜老师您认为后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姜老师:刚才李老师讲的是很好的。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两大困难,一个就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干涉。还有一大困难,就是刚才讲的,饥荒。饥荒比武装的敌人更可怕,它使工厂停工、机关停止运转、前线生产供应不上。这是最大的困难。
【短片】列宁首先要面对的严酷事实是粮食危机。苏维埃政权失去了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等主要产粮区,前线厮杀的红军战士和后方的群众都面临着断粮的危险。俄国在持续数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民穷财尽。国内战争爆发之后,原首都彼得格勒当时每人每天只有50克面包的口粮,诗人奥西普充满悲伤地写道:“彼得堡在光荣的贫困中奄奄一息。”
主持人:据我所知,列宁的晚年又开始了另外的一场斗争,那么这个时候他在跟谁做斗争呢?李老师。
李老师:更多的是跟病体。后来不对列宁遗体解剖的时候,对脑血管,就认为它已经非常僵化了,就像石头一样那么僵硬。所以他那个年代里面,跟身体斗争的成分是最多的。这是一个方面。再一方面,我们刚才也说到了,还是面对的内外忧患问题,国内有反对势力,国外也有反对势力,再加上这个饥荒。到后来这方面是缓冲了,但是党内问题又跟着来了。
主持人:那么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据我所知,列宁他还在坚持口述写作,是不是这样的姜老师?
姜老师:是这样的。他口授了许多,由秘书做记录,公开发表的有8篇,比如说《给委员会的信》,就是如何讲党内民主的问题。还有《论合作社》,就讲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有像我们知道的《日记在录》,宁肯少些,但是好些等等。
主持人:都是在那个时期写的。
姜老师:都是在那个时期口授来形成的。
【短片】列宁预感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他迫切地希望用不多的时日,对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于是,他向政治局提出请求,每天给无法执笔的他一定的口授时间,以便把思考的意见记录下来。经过和医生商量,政治局决定每天给列宁5-10分钟的口授时间。
李老师:其实就是咱们自己而言,咱们后来建国之后,走合作化道路来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时候,那基本上我们就是从列宁这儿来的。因为列宁说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那我们实际上也是通过合作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那么同时完成了资本主义和手工业,我们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这一切跟列宁都是连接在一块的。
主持人:在列宁去世之后,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国友人师”的挽词来称赞列宁为革命中之圣人。列宁他之所以为我们身边伟大的导师,是因为他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永远造福于后人。好了,感谢两位老师作客我们的演播室,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