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国牛奶标准为何全世界最低?

【案例】中国牛奶标准为何全世界最低?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喝奶是一种奢侈,不喝奶是一种习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手中逐渐有钱的中国人开始处于“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的狂轰滥炸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将喝奶作为一种必需、一种习惯,中国奶业由此迅猛发展。然而,好景不常,2004年大头婴奶粉事件使中国奶业出现信任危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的打击则几乎是毁灭性的,很多人放弃了好不容易养成的喝奶习惯。两年过去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2010年6月1日,乳业新国标开始实施,其“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均低于1986年的国标。这一质量标准被媒体称为“历史新低”,“一夜倒退25年”。为什么中国人制定了全世界最差的牛奶标准?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日前中国奶协召开了“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对记者表示,中国乳业行业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但又有人认为: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

细菌数允许200万个/毫升——“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

按照我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牛奶标准落后的现实因素。

中国乳业国标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

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2009年初,卫生部受托领衔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前有国家指导思想,后有三鹿事件血泪教训,大家都认为,新国标必将更趋严格。

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国标正式颁布时,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若单纯从数值上看,新国标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分之一。

年近八旬的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质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标准放低至此?二十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历史经验,为什么骤然被推翻?”

现实因素:中国生乳质量的确太差

但“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不可能完全是摆设,“全球最低标准”的背后,是尴尬的现实——中国的生乳质量的确太差了。

的确,1986年国标中的蛋白质含量是2.95%,但这个2.95%却并非强制标准,从没有被严格遵守过,所谓的“一夜倒退25年”并不严谨。比如辽宁奶协秘书长就说,他们发现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农业部官员亦表示,“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

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颁布至今,中国奶牛的养殖水平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质量也没有顺时改善,反而频露混乱之相。这就是必须正视的无情现实。

甚至有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