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我没有欠账”

“工作上,我没有欠账”

一台50元买的二手电视机已看不到图像,却是家里最值钱的电器;一辆嘎嘎作响的破自行车即使扔在马路上也不会有人捡,却用了10多年;一盏3瓦的节能灯发出家里最明亮的灯光——这是记者在一个基层检察官的家里看到的。

他叫蒋冬林,今年55岁,已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检察院工作了21年。21年来,蒋冬林这条检察官之路走得那样坦荡笔直,他从未接受过一次与工作相关的吃请,从未拿过案件当事人一钱一物;21年来,蒋冬林在用自己的事业,书写着对法律的忠诚和正义。

蒋冬林说,他最崇拜六个字:知识、清廉和正义。而他这种在清贫中对廉洁、正义的坚守,大写着一个“人”字。

钻研业务履行职责

“不学习,万一搞错一个案件,就会影响法律尊严。”

蒋冬林的家可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房间没有粉饰过,窗户用床单遮挡着,客厅里摆放的沙发是结婚时当工人的蒋冬林自己做的,扶手部分早已磨破……

“老蒋最宝贝的就是他省吃俭用买来的1500多本法律书籍。”妻子衣莉指了指床头附近用一根绳吊起来的3W节能灯泡告诉记者,蒋冬林是个嗜书如命的人。每晚,他都倚在床头看书,直到凌晨才睡……

1975年3月,蒋冬林在原零陵县农机局参加工作,1988年10月,拿到自考法律大专文凭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一脚迈进检察院。“刚进检察院,我被分配到控申股。虽然在法律理论上学了一点东西,但通过短时间的接触,还是发现与实践有相当的距离。”从工人到检察官,蒋冬林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很多。他从不放松学习,常常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晚上挑灯读书。

“不学习,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万一搞错一个案件,就会影响法律的尊严。因此,我告诫自己,只有加倍勤奋学习,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蒋冬林如是说。

2009年已退休的王昌福曾是老上访户,他的女儿小时候腿断了,送去医院治疗过程中,致使他女儿脊椎扭曲。为此,多年来,他多方告状、上访,直至2006年春节前找到蒋冬林。蒋冬林认真听完情况后便开始四处查阅相关医学资料。2006年大年三十一大早,蒋冬林就赶到书店看医学书,直到中午书店关门,他被赶出来。过了几天,蒋冬林对妻子说:“新华书店那套书打折了,原来600元现在只要480元,我想买下来。”家里的日子常常是一分钱掰成两半用,但妻子禁不住蒋冬林的软磨硬泡,还是给了他480元。

“老蒋告诉我,那个官司打赢了,赔了受害人10万元!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那套书,肯定找不出问题的所在,受害人也不可能得到这么多补偿。”妻子这时理解了蒋冬林。

从检20余年,无论是在控告申诉科、驻所检察室还是反贪局、民事行政检察科,蒋冬林都服从组织安排。近10年来,他办理的控告、申诉案达50余件,民事抗诉案30余件,贪污贿赂案10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他已成为“走到哪里哪里香”的“抢手货”。因对法律适用比较精通,蒋冬林就像一本“活字典”,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蒋博士”。

打破情面 秉公执法

“不认真履行职责,一团和气,那还要检察部门干什么?”

同事们都说,蒋冬林在生活中很随和,但在工作中,特别爱“较真”。蒋冬林说:“检察工作是法律监督工作,就是要严格、认真、公正地对法律实施活动进行监督。对司法工作中发生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事情,不认真履行职责,一团和气,那还要检察部门干什么?亵渎职责的事,我决不会干。”

蒋冬林在检察工作岗位上,不仅敢于碰硬,还六亲不认,铁面无私。有一次,他堂弟的岳父因打架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堂弟和家人找到他,请求关照并打听案情。蒋冬林耐心说了自己的职责,并告诉他们他不能破坏规矩,希望他们能理解。

蒋冬林告诉记者,他当时跟堂弟说这种话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很难受,因为这个堂弟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现在堂弟要求他帮忙关照,这个事他不是做不到,职责告诉他不能这么做。蒋冬林很真诚地说,那次他是很对不起这位亲戚,但他只能这样做,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向他们道歉,以后再在亲情上补偿吧。

办案期间,蒋冬林敢于打破情面,秉公执法,甚至对于本院所办错案,敢于同领导“较真”。1992年,蒋冬林承办了一起申诉人要求撤销受贿所作的免予起诉决定一案,经审查认定申诉人不构成受贿罪,应当依法撤销免予起诉决定。面对此案系本院领导办理的案件,他以法律为重,如实将案件提交到检委会讨论。会上,他又据理陈述法律观点,毫不退让,气得领导从椅子上跳起来。蒋冬林说:“错了就是错了,只能改正。”后此案经省院决定,认定申诉人不构成犯罪,撤销了此案。

淡泊名利 恪守清贫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得到的名利,才是有意义的。”

很多人都说,蒋冬林很穷。“我确实非常需要钱。”蒋冬林说,女儿在5岁时右膝关节患上了罕见的怪病——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发病时,腿部剧烈疼痛,肌肉慢慢萎缩,只有在每年疼痛最剧烈的时候,开刀割去坏死的肌肉,但不久疼痛再起。为此,他家负债累累。

蒋冬林是检察官。在有些人看来,检察官能量大,不缺少“发财”的机会。蒋冬林说:“如果要发这样的财,我确实机会很多。”蒋冬林有三个原则:与工作有关的钱物坚决不要,工作之后的感谢礼物坚决推掉,与工作有关的请吃请玩坚决不到。

零陵区检察院检察长冯湘琳说,蒋冬林平常将自己“隐藏”得很深,生活再难,也没有对领导和同事诉过苦、请组织给予帮助。他对自己很苛刻,可对别人却很大方。去年10月,蒋冬林被评为永州市道德模范,市里奖励他5000元及市、区有关单位捐给他女儿治病的钱共计1.7万元,他却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而零陵区委、区政府拨给他女儿治病的2万元资助款,蒋冬林至今也没有领取。他说:“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有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些钱用到他们身上更有价值。”  

在别人眼里,蒋冬林不仅穷,而且至今无一官半职。曾经有人问蒋冬林:“老蒋,你是50多岁的人,连个‘小官’都不是,干工作怎么还这么有干劲呢?”

蒋冬林真诚地说:“我不是不想做官,竞争上岗时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我想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国家给了我工资,我就得为国家服务,不能讲任何条件。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在工作上我没有欠账。”

2月24日,蒋冬林被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对于这个光荣称号,他仍然看得很淡:“我不是先进,更不是模范,仅是一个靠拿国家工资吃饭、希望尽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极为平常的普通检察人员。”

“蒋冬林最难能可贵的是淡泊名利,恪守清贫。”冯湘琳说。关于名利二字,蒋冬林颇有心得:“只有堂堂正正地做好一个人,这时得到的名利,才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