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要过“紧日子” 市县级政府公开“三公”
压缩5%
“今年以来,从严肃查处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等铺张浪费行为,到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再到现在的中央各部门一般性支出统一压减5%,彰显出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坚定决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强调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各部门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释放出建立廉洁政府的积极信号。
日前,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通知同时要求,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据刘尚希向记者介绍,一般性支出在预算中没有专门的类别,主要是指维持一个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包括会议费用等。刘尚希表示,前些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各部门的经费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使用不合理甚至浪费的现象。压缩一般性支出虽有难度,仍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
不过,根据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但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仅增长1.5%。
“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5%,由前几个月下降转为小幅增长,但比预算目标(7%)低5.5个百分点,并低于地方收入增幅,主要原因是全额或大部分属中央收入的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以及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大幅下降或低增长。”财政部解释称,中央财政收入因去年第三季度基数较低,下半年增长可能好于上半年,但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仍很艰巨。
业内人士表示,政府要过“紧日子”,从根本上讲要加快约束政府花钱的制度建设。要抓住契机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并对官员乱花钱行为引入司法惩戒机制,确保各项监管制度执行到位。
另外,还要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确保政府每一分钱都花得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设限2015
在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治奢”的大背景下,备受关注的“三公”经费公开也在逐级向下推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明确提出2013年各省级政府要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这份名为《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当前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分析人士指出,地方“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的明确,释放出中国高层大力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廉政”政府的坚定决心。
“此次国务院明确的地方‘三公’公开时间表,意味着财政信息公开步伐再次提速。”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10日对记者说。
自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中国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支出等信息公开迈出较大步伐。
2010年,中央各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至今已连续四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今年还首次实现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与部门预算同步公开。
信息公开的推进也促使政府更谨慎地使用“三公”经费。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不久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的2012年中央决算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实际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压缩了5.59亿元。
随着中央层面财政信息公开的推进,地方预算公开也备受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省份加快财政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公开了省级财政总预算和省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其中江苏、江西、海南、青海等省将除涉密单位外的省级部门预算全部公开。
此外,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河南、陕西、四川、新疆等18个省公开了省级“三公”经费总预算;北京、上海、陕西等20个省公开了省级部门“三公”经费。
一些省份也在逐步推进省以下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的公开。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史耀斌介绍,2013年,湖南省在全面公开省直单位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基础上,要求所有市州本级今年必须启动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共组,县市区一级也要抓紧研究方案,尽快实施。同时,还要求省级公开的所有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分配下达到市县后,市县要向社会全面公开具体的使用情况。
不过,专家指出,相对于中央部门和省本级,市县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难度更大一些。
清华大学本月初发布的《2013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仍然很低,即使排序在前三十位的市级政府的财政公开情况也远未达到良好披露的水平。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俞乔认为,长期以来,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似乎已经习惯于花钱不受监督。财政活动透明社会建立良好政府治理的前提,也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提高财政透明度,对规范政府行为、限制公共权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杜绝贪污腐败等都有特殊意义。
“越是基层,财政改革难度越大。”白景明指出,当前社会公众对财政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2015年前市县级政府能全部公开“三公”经费,意味着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各层级政府“三公”经费的全公开,对于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至关重要。
专家指出,当前除了要加大公开力度,推进预算公开还应在细化公开内容、强化财政资金监管上下功夫。今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持续低增长,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备受关注。
对此,此次通知明确要求,2013年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要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要细化中央部门2014年预算编制,将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为购置费和运行费。
“无论是推进财政信息的全公开,还是强调财政公开要亮‘细账’,核心都是推进建立节约型、廉政透明的服务型政府。”白景明指出,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让群众监督对政府花钱形成压力,在当前财政收入低增长形势下,有助于更好把钱花好花到实处。(经济参考报,记者 张莫 赵婧 韩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