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沉下去 深挖穷的根源

谋出路 加快脱贫步伐

——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 凯

(2012年4月)

按照县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统一安排,我两次前往联系点——龙门乡枣子川村,带着“村里贫困的问题是什么、根源在哪里、脱贫致富怎么办”这一课题,通过召开有关层面座谈会、走访群众、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调研,从而对村情民情有了总体上的了解和把握,也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的联村富民之策。

一、在深入调研中掌握村情实际

这次调研,我走访了10余户群众,分别召开了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从庄前屋后到田间地头,从产业发展到“和谐五星”创评活动,从群众家里到村部、学校、饮水工程,都实地进行了考察。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的拉家常、谋脱贫、议发展,通过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了解了村情最真实的一面。

这个110户、360口人的小山村坐落在关山边缘,发展不足、条件落后、村困民穷是基本村情。从产业发展看,全村有耕地3396亩,人均9.4亩,高于县、乡平均水平5.7亩和3.5亩,但80%的是跑水、跑土、跑肥的山地,耕作条件较好的川地只有636亩,基本上是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多年来,种植业以种粮为主,种粮以小麦、玉米为主,得益于耕地面积大,群众吃饭不用发愁,但手头余钱不多。村里一直以来有养牛习惯,这些年由于劳动力不足,牛饲养量持续减少,存栏只有274头,人均不到1头。加之沿用的还是传统的养殖技术和模式,设施养殖、黄改冻配、秸秆转化等科技措施应用率低,谈不上有可观的收益。调研过程中,我就发现村养殖小区处在空棚、锁门状态。村里140个劳动力,有四五十人断断续续在外打工,多是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活,农忙时节还要回家帮种帮收,收入水平也不高。由此可见,资料显示全村人均纯收入2186元是真实可信的。纵观村里经济发展,谈不上有一项支撑兴村富民的主导产业。从基础条件看,供电、通讯和“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但其他基础设施差距很大。村内主干道为穿境而过的龙门至五举公路,至今没有铺油,年久失修,坑槽遍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为前些年新修的枣子川至民乐砂石路,由于线形设计的原因,坡陡弯急,每逢雨雪天气,下边的车上不去,上边的车下不来,晴通雨阻的问题十分突出。全村庄头零吊,群众居住条件很差,除书房院社和董家沟社新建了为数不多的新宅外,70%的群众住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木结构大屋顶房,还有15户住的是地坑庄子。人畜饮水靠扶贫项目配套的提灌工程解决,自来水入户率只有60%。可以说,基础条件差是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从公共服务看,村小学现有在校学生40名,教师5名,开设的是一至四年级课程,有些班次学生太少,只能采取复式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村里没有卫生所和医生,群众生病要到3.5公里外的乡街道去看;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配套不到位,农家书屋、农民培训阵地、远程教育等公益设施开放、使用很不正常,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从社会保障看,这几年新农合、低保、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落得比较实,群众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高涨,参保率达到96.5%,但绝大多数选择100元的缴存标准,很少有人缴存100元以上。另外,调研中还了解到,由于地处偏远、条件差,村里的年轻人想出去,外边的年轻人不想来,近四年村里只娶了3个媳妇。这些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村困民穷的窘况。改革开放30多年了,这个小山村发展还这么落后,群众生产条件这么差、生活水平这么低,令人内心难安。

调研两天里,身在农村、干在农田、吃在农家,既听到了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看清了村里的真貌,真切感受到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不易,更进一步体会到做好“三农”工作的艰巨性、繁重性和紧迫性。按照新的标准测算,全县类似于枣子川的贫困村还有135个,贫困人口多达15.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3.6%,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贫困程度深,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难度可想而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我们不能是图形式、走过场,必须将其作为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过程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自觉深入农村,扎根群众中间,用心感知群众生活,用心谋划脱贫之策,在真帮实扶、真抓实干中带领农民群众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二、在吃透村情中深挖穷的根源

贫穷是有原因的。只有吃透基本村情、深挖穷的根源,方可“对症下药”。通过深入调研以及层层剥茧、条分缕析的研究思考,制约枣子川村发展的根源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第一,主导产业短腿是制约村里发展的最大难题。通过调研,我的看法是,无论从规模讲,还是从农民收入构成讲,粮食种植和养牛是枣子川的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但由于发展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等因素,主导产业难主导、支柱产业不支柱的问题十分突出。以去年的情况为例,全村种植小麦1491亩、玉米936亩,实现收入53.1万元,农民人均1475元,占纯收入的三分之二强。但种植小麦主要为了吃饭,只有玉米算是一项主导产业。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粮食种植结构不合理,小麦过剩而玉米不足。调研中,群众家家户户都有满仓满囤的小麦就是明证。按人均每天0.4公斤口粮和该村225公斤的小麦亩产计算,全村只需种植233.6亩最多300亩小麦即可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说有近1200亩麦地本可用于种植玉米。而种植小麦没有玉米效益好,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这种状况说到底还是一种典型的以粮为纲的小农经济模式。再拿养牛说,全村274头牛中绝大多数是基础母牛,养牛效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每年出产犊牛的数量。按每头母牛每年出产一头计算,收入不到3000元,并且由于养殖技术跟不上,养牛成本居高不下,收入按群众的话说基本是“零钱换整钱”。除这两项外,村里也有一些群众外出务工或者经营农业机械,有的还零星种植一些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但由于没有量的积累,谈不上是一项产业。

第二,基础条件落后是制约村里发展的最大困境。调研中,除道路、饮水、住房条件差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之外,在与群众交谈中,还有3件具体事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件,村里最好的耕地是地处达溪河河道的636亩川地,正常年份庄稼收成特别好,可由于没有平整河道、治理河堤,一旦降雨丰沛、河水上涨,对其他地方是利,对村里来说则是害。像7·23强降水灾害中,洪水漫过,川地种的玉米基本上颗粒无收。第二件,村里相当一部分耕地在达溪河以南的山里,由于没有架桥,群众只能涉水过河耕种,大型农机具过不了河、上不了山,群众只能弃耕部分土地。具体情况村里没有详细统计,不过按去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入户了解的情况估算,撂荒率应该不低于10%。第三件,由于道路通行不畅,外面的客商不愿意上门收购玉米,群众只能自发拉运到龙门或者朝那街道交售,很不方便;即使有客商愿意上门收购,也是挑三捡四、压级压价。像去年后季,外边玉米收购价格为每斤0.85元,而上门收购只有0.81元。这些情况不能不说是基础条件差在群众生产生活领域的真实反映。

第三,传统生产模式是制约村里发展的最大障碍。拿农业技术推广来说,这几年枣子川是乡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示范点,乡村采取投放地膜、种子的办法扶持,调研中有群众反映如果今年不再投资的话,他们打算部分改种半膜,认为这样省时省力;牛产业也是一样,村里那么好的养殖小区一直闲置,究其原因,群众认为集中养殖不方便,另外对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等技术应用也不是很积极。拿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来说,村里去年种植玉米936亩,人均2.6亩,远比县、乡平均水平要多。但在覆膜环节,没有把群众很好地组织起来,多是单家独户自己干,劳力多的还好一点,像“386170”家庭进度就慢得多,既延误了土壤墒情和农时季节,又必须让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回家帮种,也影响了务工收入。在交售环节,群众多的是拉运到外边交售,客商上门也是自发交售为主,在议价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客商挑三捡四、压级压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充分的问题。拿农业经营模式来说,在枣子川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村子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十分必要的。像扁豆窝社李存林户去年租赁耕地40亩,种植玉米70亩,仅此一项纯收入就在3万元左右。但由于相关制度规范跟不上,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规模,这样的大户只是个例,全村普遍存在种植大户耕地不足、“吃不饱”和多数群众耕地面积大、“管不了”甚至撂荒的现象。

第四,小农意识作祟是制约村里发展的最大根源。除过客观原因,调研中,我突出感受到主观因素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甚至是村困民穷的根源所在。无论是村干部还是群众,信息都较为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对新事物不敏感,宁肯慢半拍,也不敢往前闯一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于现状甚至乐于现状的问题十分突出,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像董家沟社董金贵建房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在7·23强降水灾害中,老人全部3间土木结构瓦房和3孔窑洞严重受灾,乡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其搬迁重建,并且按当时县里规定,可享受2万元重建补助,还优先划拨宅基地。但老人对缺口资金哪里来、银行贷款怎么还的问题顾虑重重,错过了重建机会。年复一年,房子越来越破旧,现在迫不得已想建房了,可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即使有80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盖一院新房子还是力不从心。类似这样的例子,调研中并不少见。

三、在分析比较中思虑脱贫之策

思路决定出路。加快枣子川脱贫致富步伐,最根本的是在吃透村情实际、分析优劣之势的基础上,帮助村里找准一条科学管用的发展路子。纵观村里实际,虽然主导产业发展缓慢,但土地资源富集;虽然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但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道路、饮水等问题短期内可望解决;虽然群众思想观念保守,但村风纯朴、民风善良,村“两委”班子处事公道、威望高。这些都是村里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希望所在。综合以上因素,加快枣子川脱贫致富应走好四条路子,我概括为“四三二一”:

——夯基础,改善四个条件从发展最紧迫、群众最急切的难点问题入手,着力改善道路、耕作、水利、居住条件,夯实村里发展基础。综合问题的紧迫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觉得,首先要改善耕作条件。投资24万元,将书房院社600亩25度以上坡耕地整修成水平梯田。这个问题解决后,可实现整村梯田化,从根本上改善耕作条件。鉴于今年县里梯田任务已经下达,这件事可由乡村先垫资整修,在来年的梯田建设计划中调剂解决。其次要解决路的问题。对民乐—枣子川通村公路和龙门—五举公路枣子川过境段进行铺油或硬化,修建横跨达溪河的水过面桥1座,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和耕作条件。这两件事可在近一两年农村公路通畅项目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中优先安排。再次要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组织拓宽达溪河枣子川过境段河床,疏浚河道,确保行洪安全和川地旱涝保收。另外,达溪河不仅是枣子川的“母亲河”,也是全县径流量最大、里程最长的一条主流,行洪安全不仅关系枣子川,也直接关系沿岸群众和县城安全。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全程治理达溪河灵台过境段河堤。当然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不小,可以先把思路提出来、把规划拿出来,一手抓项目、一手抓治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揽子解决水患问题。第四要改善居住条件。依托书房院和董家沟两社两处群众聚居点,修编枣子川村庄规划,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年组织实施的思路,逐步形成沿龙门—五举公路一字摆开的带状群众居住区,解决庄头零吊和公共设施不能覆盖散居群众的问题。

——兴产业,培育三大板块枣子川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土地,脱贫致富必须围绕土地做文章。按照发展一项新兴产业、提升两项传统产业的思路,逐步培育形成“三大经济板块”,打造兴村富民的产业支撑。一项新兴产业即矮化核桃种植。依托枣子川毗邻亚洲最大核桃基地——珍珠山林场的区位优势,全国范围内核桃供不应求、价格走高的市场导向和核桃耐旱、耐瘠、喜光的产业属性,投入帮扶资金18万元,先行在枣子川和扁豆窝两社栽植矮化核桃300亩,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扩大到其他社和毗邻的英武、高家山、代家庄等村,培育形成矮化核桃种植板块。两项传统产业即全膜玉米和养牛。综合村里小麦单产、常住人口、核桃产业用地等因素,准确测算基本口粮田面积,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压夏扩秋措施,大力发展全膜玉米种植业,确保常年种植面积在2000亩以上,形成全膜玉米种植板块,稳步提高种植业在农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建立牛产业以奖代补机制,落实基础母牛保护政策,大力推广设施养殖、黄改冻配等养殖技术,充分调动群众的养牛积极性,不断扩大牛饲养量,形成以肉牛繁育为主、繁育与育肥相结合,以村养殖小区为龙头、集中养殖与分户散养相结合的牛产业板块。在发展全膜玉米和养牛的同时,积极推行“玉米种植——秸秆转化——过腹还田”的农业内部循环,降低养殖成本,解决养殖污染,提升产业效益。

——建机制,搞活两项经营从制约村里主导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入手,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建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助力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在土地流转方面,综合全村耕地面积和群众实际耕种能力,采取“四议两公开”程序,科学民主地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力争到年底,全村流转面积达到500亩左右,利用两到三年时间,把可以流转的土地全部流转出来,用于全膜玉米和核桃产业发展,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和产出率,培育一批李存林式的种植大户,有效解决大户“吃不饱”和大部分群众“管不了”的问题。同时,就全县工作而言,苹果和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土地流转方面的问题。这一点,枣子川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先行先试,树亮点、出经验,这无论对村里还是全县来说,都很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依托全膜玉米、肉牛养殖和核桃三大产业,扶持建办三个专业合作社,重点在市场信息、技术服务、购销对接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提高农民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农民进入市场弱势和农业进入市场“弱质”的问题,真正形成依托产业建组织、助农增收见成效的良好局面。

——强班子,加强一个保证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坚持把村班子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基础工作来抓,下功夫提升 “三种能力”:一是提升发展经济的能力,做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枣子川“两委”班子4名成员都是入党多年的老基层干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但在交流中,感觉他们对如何发展村域经济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组织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下功夫提高村班子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特别是要注重把他们培养成“产业型”干部,形成班子成员带头富、带动党员富、带领群众富的致富带富格局。二是提升凝聚人心的能力,做宣传政策的扩音器通过村班子这一党在农村的前沿阵地,深入宣讲并严格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中央省市县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做好宣传政策、疏导情绪、固本强基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是提升促进和谐的能力,做维护稳定的减震器教育引导村班子站稳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关注群众的想法和感受,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尊重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特别是把“和谐五星”创评活动紧紧抓在手上,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指出,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为联系的贫困村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提高贫困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想,通过落实这4条措施,全村农民收入有望以18%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达到8000元以上。当然,实践在发展,认识也在深化。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有必要适时调整优化联村帮扶思路,但只要围绕枣子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用心、竭力、尽智,不动摇、不松劲、不懈怠,这一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顺利实现,这也是自己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成效的直接体现和对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的最好回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