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我国消费率的高低?(2)

怎样看我国消费率的高低?(2)

消费水平在提升,但人们的满意度却在下降

记 者: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过去骑1小时自行车到批发市场抢购打折商品的消费行为明显减少,人们更多被综合性商场和超市所吸引,也开始接受更加便捷的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模式。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多元化,高收入和年轻群体更倾向于时尚、品牌消费,购物、聚餐、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一些消费领域的满意度却在下降。

臧旭恒:特别是在几个特定领域,消费者的意见是十分强烈的,比如以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为典型的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等食品安全问题,经“3·15晚会”曝光的大众汽车双离合器变速器存在安全隐患等产品质量问题,诸如苹果公司售后服务涉嫌歧视等消费品售后服务问题,这些主要是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和监管不到位所引发的。还有一类问题则是公共品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比如道路拥堵以及前些时候北方地区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治理此类问题要更多地依靠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强化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职能,还要转变政府的执政观和政绩观,避免GDP主义下以透支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增长。

记 者:人们的满意度还受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社会关系的变化在消费领域就表现为消费分层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家庭是否拥有电视、冰箱或者“大哥大”,90年代是否开上了汽车,都是经济地位的重要体现。到今天,在城里购置住房又成为人们消费能力和地位的最主要标志,而与家电、汽车不同,住房除具备消费品的一般属性外还兼有投资的功能,甚至产生了不同的“住房地位群体”,住房问题趋向复杂化。

臧旭恒:住房的确是受关注度最高、牵涉面最广、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领域。一方面,人们的住房面积、住宅式样和设施有了很大改善,2009年底88.9%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有住房,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1.3平方米,98.5%的家庭住房内有独用自来水,88%的家庭住房使用管道燃气和液化石油气,标志着我国正在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的阶段转变。但同时,居民住房条件的显著改善却没有使消费满意度相应提升。从现象上看,主要是因为畸高的房价让很多人无力承受,即使买得起也要付出透支家庭积蓄、背上沉重债务的代价,更有少数困难家庭连居住都无法保障。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将人们分割成不同阶层,买得起房、早先买房的人突然拥有了一笔巨额财产,而买不起房、没有买房的人则在财富分配过程中被日益边缘化。

记 者:这可以用社会学的“相对剥夺”理论来解释,尽管人们住房条件普遍有所改善,但住房差距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普遍的心理压力和不满情绪。从本质上看,这是收入分配不公平、财产收益不公平和致富机会不公平在消费领域的投射。我们在解决居住问题的同时,要更多地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出发,防止由于住房引发的人们经济社会地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一个什么样的消费率是合理的呢?

记 者: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国内消费品市场总体疲软,一边是中国人狂购奢侈品的频频报道。2012年海外代购的市场规模达到了483亿元,贝恩公司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也显示2012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全球1/4的奢侈品,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16年中国将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我们应当怎么认识和理解国内外市场的这种背离?

王雪峰:这主要是基于我国拥有的庞大人口规模和已经出现的一批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先富群体和相对富裕群体。无论从消费基础还是消费能力来看,中国正处在由潜在市场向实际市场转化的阶段,但国内消费品市场却相对低迷,消费实际增长呈放缓态势,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能力或者流于海外,或者有所抑制。这实际上是供给出了问题,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人们对于产品质量、工艺、品牌有了更高要求,但这部分要求却没有被很好地满足,自2003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始终不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国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已经提升而有效供给相对滞后。而在外部市场,我国大批生产企业无序竞争,产品低端、同质化严重,近10多年我国一直是遭遇反倾销指控的第一大国,并且针对我国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以及其他制裁措施还有增加的趋势。我国的消费问题主要是生产结构引致的内外部市场失衡和各自的供需结构错位问题。

记 者:如果说消费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需求不足或者供给过剩,那么长期以来人们所认定的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审视?

王雪峰:消费率偏低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呢?很多专家学者是将目前消费率与我国历史数据、与其他国家或与国际经验标准,比如“钱纳里标准”,进行比较得出的。但运用比较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象应具备相似性和可比性。如果忽略不同经济体在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增速、人口结构等重要指标上的差异,一味地比较消费率这一单一指标,得出的结论是靠不住的。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外需在总需求中的占比从1993年的12.32%达到了2006年的21.36%,进口占总供给的比重从1993年的14.49%达到了2006年的19.35%,消费与投资在过去封闭条件下的比例关系已不再成立。因此,如果不考虑开放条件下消费市场的结构性特征,简单提出消费率偏高或者偏低是不科学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