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关于它的现在和未来的讨论一直让我难以信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已经永远地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甚至试图加速融入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些人对这一点非常满意,只是希望这种“向常态的回归”(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同时伴随着朝向西方式民主(多党制、选举、人权)的发展。他们相信或者说需要相信,这样一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收入上逐步地“赶上”西方富裕的社会,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右翼对上面这一点也是认同的。另一种观点则以“背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名义,并常援引西方“猛批中国”的典型用语谴责这一点。而官方的观点把中国所选择的道路描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更准确的描述则没有。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官方文本,尤其是它的五年计划,来辨析其特色,因为它们既准确又重要。
事实上,“中国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提得不好,太笼统、太抽象,就这个绝对的二选一来说,难以作出有意义的回答。事实上,中国自1950年之后就一直在走一条具有独创性的道路,甚至也许是自19世纪太平天国革命之后就是如此。本文将试图澄清中国自1950年到今天2012年所走的独创性道路的每个阶段的性质。
农业问题
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所进行的革命称作面向社会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毛泽东从未以为在解决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后,中国人民就“建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他一直把这个建设定位为通向社会主义漫长道路的第一阶段。
我必须强调中国革命给农业问题所赋予的那种独特性质。分配的(农业的)土地并未私有化,它仍旧是由农村公社所代表的国有资产,农村家庭得到的只是使用权。俄罗斯则不是如此,1917年面对爆发的农民叛乱,列宁承认土地分配所得为私有财产。
为何农业土地不是商品这一原则能在中国(以及越南)实施?全世界的农民都想要土地,也只想要土地,这一点一直被不断提起。如果中国以前也是这样,那么土地国有化的决定就已经导致无休止的农民战争了,就如斯大林开始在苏联强制推行集体化时那样。中国和越南(其他地方则不是)农民的态度不能用一个臆测的“传统”,即他们没有财产意识来解释,而是这两国共产党所实施的一个聪明而独特的政治路线的结果。
第二国际理所当然地认为农民对财产的渴望是必然的,在19世纪的欧洲的确如此。欧洲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漫长过程中,早期由国王、领主和农奴共享的、制度化的封建土地所有权形式已经逐步被现代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所瓦解和取代,后者视土地为商品,即一种所有者可以自由处置(买和卖)的物品。虽然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者们对“资产阶级革命”不满意,但也接受了它产生的这一事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