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认为小农财产没有未来,未来属于以工业为基础的大型机械化农业企业。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会导致财产的集中化并产生最有效的财产剥削形式。历史证明他们错了。小农经济让位于资本主义家庭农业体现在两个意义上:一是为市场而生产(农场本身的消费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二是利用现代设施、工业投入和银行贷款,而且根据每个工人每年的产量来看,资本主义家庭型农业与大型农场相比具有非常高的效率。这一点并不排除现代资本主义农民受一般垄断资本剥削的事实,后者控制着前期供给、信贷和产品的后期销售。这些农民已经被转变成垄断性资本的次承包者。
因此,第二国际的激进社会主义者们就错误地相信大型企业总是比包括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在内的一切领域的小型企业更高效,他们以为废除地产(土地国有化)就可创造出大型的社会主义农场(类似于后来苏联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然而,他们不能将这些措施付诸实践,因为在这些激进社会主义者所在的国家(帝国主义的中心),革命还没有摆上日程。时至1917年布尔什维克才接受了这些理论,他们打算将俄罗斯贵族的大型庄园国有化,而将公社土地资产留给农民。然而,他们却被攫取了大型农庄的农民暴动弄了个措手不及。
毛泽东从这段历史中吸取了教训,形成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政治行动路线。从20世纪30年代华南地区开始,在漫长的国内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将共产党的日益壮大建立在与大多数贫穷无地农民稳固联盟的基础之上,同时在革命的所有阶段都与中农维持友好的关系,孤立但不敌视富农。这条路线的成功在于为大多数农民考虑并接受,问题的解决方式为:通过分配而拥有土地,但并不要求土地所有权。我认为,毛泽东的想法以及之后的成功实施都可以在19世纪的太平天国革命中找到历史根源。因此,毛泽东成功地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党没能做到的与农民大众建立稳固的联盟。在俄罗斯,1917年夏的农民暴动排除了后来与贫农和中农建立联盟反对富农的机会,因为贫农和中农急于捍卫他们获得的私有财产,从而宁愿追随富农而非布尔什维克。
这个“中国特性”的意义重大,它令我们绝不能把当代中国(即使在2012年)定位为是“资本主义的”,因为资本主义道路是建立在土地商品化的基础之上的。
小生产的现在和未来
然而,一旦这个原则被接受,使用这个公有资产(村集体的土地)的方式就可以多样化。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区分小生产与小资产的概念。
小生产,即农民和手工艺人所从事的生产,是过去一切社会的典型生产方式。它在现代资本主义中也有重要地位,今天它则在农业、服务业甚至某些工业部门与小资产联系在了一起。当然,在现代世界美、欧、日三巨头中,小生产正在衰落。一个例证就是小型企业的消失以及它们被大型商业运营替代。然而,这并不是说这种变化就是“进步”,即使从效率的角度考虑也非如此,如果考虑到社会、文化以及文明的维度,则就更非如此了。事实上,这是由追逐地租的普遍垄断性企业所造成的一个扭曲案例。因此,也许在未来的社会主义里,小生产将会被重新赋予重要地位。无论如何,在现代中国,小生产(并非一定与小资产相联系)在国民生产中保持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在农业,而且也体现在城市生活的很多方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