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慰问不该止于形式主义(2)

【案例】慰问不该止于形式主义(2)

“慰问秀”是现实版“皇帝的新装”

有些领导干部喜欢逢年过节拿着米拎着油,去慰问贫困户,笔者不是说这种做法不好,对困难家庭的关怀很有必要,笔者也很赞同,但是去年慰问这户,今年还是这户,那么我们就值得反思了,是群众“不愿”脱贫呢,还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没能帮助群众脱贫呢?

一些领导显然把群众慰问当作了一场秀,慰问的对象不重要,慰问的过程不重要,反正都是给穷困病弱送“温暖”,重要的是媒体的关注和上级的认可,重要的是这样能为自己的提升“优良政绩”,塑造“亲民形象”。可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情况下,年年如是做,总给人一种“讥讽”的感觉,为什么“助贫”不“扶贫”呢?

领导慰问不能只看贫困,还要探究为什么贫穷,困难在哪里。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收入太低,还是经济环境不好无法就业,是因病返贫,还是因灾致贫,是孩子上学有困难,还是老人养老成问题……这些都要了解清楚,好对症下药,不能只是照张相,放下米就走人。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时的慰问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怎样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改善劳动环境、提升待遇水平,怎样普及社保、提升社保水平,把更大的力气用在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非法使用廉价劳动力的行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和无奈,因病返贫者众矣,试问领导能慰问几户,若是积极探索医改新方案,加大投入提升医保水平,激励医院提升医疗水平,这样是不是能惠及更多的群众,这样的政绩是不是胜过千百次“慰问”呢?

别让领导“慰问”成为“皇帝的新装”,莫“天真”以为让人民看到了亲民爱民的一面,其实,群众恰恰看到了我们在扶贫工作上的“短板”。“慰问”只是一种假象政绩,唯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困难才是“正道”。

真正的温暖在送米送油之外

形式服务于内容,很多时候,你要表达一份关切、一份热心,柴米油盐可能是最温暖的联系群众。只是,送米送油的形式,为什么会沦为“形式主义”呢?恐怕无非两个原因:要么是这种关心就像过年一样,一岁一次,虽然雪中送炭,却也杯水车薪;要么是更像一种表演秀,一床被子要出现在好多贫苦家庭当道具煽情,送温暖是假、捞名声是真。时日长久,不言而明,贫困户成为“临时演员”,官员和贫困户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这些天,闹“钱荒”的银行也在送米送油、甚至还送车费,拉的是业务上的客户率。权力部门与民众的关系,当然不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但每到年底才会“每年一歌”的送温暖,越来越像在麦克风与闪光灯前高调的“表演”。真正的温暖,当然不在于油米之间,而是发自内心的、受制于权责规范的官民关系。

就现实而言,送米送油的“形式主义”,恐怕也不容易。一者,不管CPI一年到头是怎样的起起落落,弱势群体的救助或帮扶基本是一条线到底,送米送油已经算是“加餐”了,要是隔三差五真能多送送,对价格敏感的民众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二者,在一些地方,真能做好送米送油“形式”的职能部门,其实也并不是很多,送完之后又不要“拍照摄影留念”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说送米送油是不太坏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还在于这样的“形式”,既“浪费”不了财政的几个钱,效果也是能实惠市民的,“性价比”总比人行道上铺黄金、荒山上刷绿漆什么的高多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