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慰问不该止于形式主义(3)

【案例】慰问不该止于形式主义(3)

中国特色“慰问秀” 领导假装慰问  民众假装欣慰

“一语道破天机”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告诉了众人不知晓的事情,而是在于说出了其他人明明知道却不敢说、不愿说的事实。近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所讲的“慰问送米送油基本上是形式主义”就道出了形式主义慰问的种种实情。而此言论一出,搞得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的“慰问秀”非常尴尬。但同时,却赢得了公众的叫好之声。

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曰,一个健全的福利和社保制度。这个福利和社保制度,往往是给人以权利救济,而并非直截了当的实物救济;给人的是真正的尊严,而并非在“慰问报道”中沦为官员的陪衬。固然,贫困户需要实物,需要大米、食用油和棉被,他们在得到这些的同时,也会感谢官员、感谢政府,但是,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会让贫困户们的家里拥有“余粮”。这样的慰问不能让他们拥有真正的安全感,他们仍然会惧怕贫困带来的生活压力。

“慰问秀”,往往是官员和权力的自娱自乐。领导一定要有随从人员,此外还最好要有专业的记者和宣传人员,宣传人员一定要配个高清DV和长焦相机,所有的设备越专业越好。拍下来的镜头中,接受福利的受众一定是喜笑颜开的,慰问官员一定是正义凛然的。然而,真正的现实是,一袋米解决不了一年的口粮;一桶油不足以供给炒一年的菜;一床被子也无法让交不起供暖费的市民在冬天里得到真正的温暖——一时的感恩戴德,不会换来真正的体面和尊严。

领导假装在慰问,民众假装很欣慰。广州市市长对于形式主义慰问的反思,可谓醍醐灌顶。但是,谈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似乎也不是什么陌生话题:改善民生,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缩小贫富差距,让居者有其屋……福利社会的建设,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赋予,而不需要镜头下道具和权力表演。

【启示与思考】

慰问本是好事。领导慰问群众是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表现,是继承执政党优良传统作风的重要体现。“热天送清凉,冷天送温暖”。通过与群众面对面、嘘寒问暖,有利于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增进执政党和群众之间的血浓于水关系,体现了领导对群众的关心,缩短领导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势必赢得群众的拥戴。但是,看了太多的走过场式的慰问、完成任务般的慰问,曾几何时,慰问成了一种作秀,褒贬不一。

领导假装在慰问、民众假装很欣慰、摆个pose照一张照片、写篇报道渲染渲染——这就是大多数假慰问的流程。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一袋米、一瓶油、几百块钱?这些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福利和社保制度。他们在得到柴米油盐这些东西的同时,会感谢官员、感谢政府,但这些东西只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暂时或者微小的帮助,这样的慰问不能解决他们更深层次的困难,贫困压力在这些官员们走后依然存在。要让贫困户得到真正的救助,真正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情,我们的政府要实实在在进行福利社会的建设,给予了他们相适应的福利和社保制度,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赋予,而不是这种虚伪的“慰问秀”。

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应该不是表面的,而是把群众装在内心深处的服务。只有那样,群众才会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只有那样,党和群众的联系才会越来越深,才会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