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政府信息传播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信息传播属于政治信息传播的一种。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学者沃尔夫冈·贝格斯道夫(Wolfgang Bergsdorf)教授曾将广义的政治信息传播定义为:“与政治关系重大的、具有持续性的所有的言语表达或者带有特定象征意义的非言语行为。其中既包括酒吧或餐馆的清谈议政,也包括联邦总理的政府声明,既包括在国际比赛中唱国歌,也包括在学校进行的社会政治课讲授。”[1]显然,上述领域内所涉及的参与者范围非常广泛,但一般首推政党和政府两个主体。政党协调多元利益,形成政党政策,吸引或吸收潜在的选民和党员,宣传其政治主张和价值观的活动,这些都属于政党信息传播的范畴。而政府信息传播不仅仅与反对党的信息传播处于竞争状态,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同样还有执政党的信息传播。[2]此外,对于从议会中传出的各种声音——其中大部分都属于议会信息传播或议会党团信息传播,政府都应以政府信息传播的形式给予必要的回应。当然,这种大致的描述并不能全面涵盖政治信息传播的所有主体,其他可能涉及到的还有企业、社团和其他的利益集团等。这些行为体不仅能够干预政府决策和议会立法,而且还会通过记者招待会、游行示威、演讲集会、学术研讨等形式对新闻媒体和政治信息传播领域内的其他参与者施加影响。它们在院外活动的领域内可谓是“行家里手”。除此之外,民众进行请愿和民意调查以及前面提及的在酒吧或餐馆的清谈议政也是形成或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
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或实施相关战略,上述政治信息传播的主要参与者都会确定适合自身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共同协作,这导致政治信息传播的态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故研究政府信息传播不能脱离同在政治信息传播范畴内的其他主体。
此外,政府信息传播还是在多层面的系统中进行的,每个层面都有相应的主体在协同作用。在德国,该系统至少涉及地方乡镇、州、联邦、欧盟和国际等五个层面。同样,各层面之间的传播主体也会彼此产生影响和协作。
总体来说,德国政府信息传播的方式受到政治体系的结构、媒体系统的状况与变化以及社会生活条件、行为模式和观念变化的影响。国际诸因素[3]和欧洲一体化进程[4]也都对德国的政府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扩展以及民众政治需求的增强,如何提高德国政府信息传播的效力已经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一、历史与法律边界
德国政府信息传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世纪时期的叙任权斗争和十字军东征。5]在普鲁士时代,德国政府高层就已经产生了对外进行政府公关以及维护国家形象的意识,[6]尽管这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政府信息传播行为。进入19世纪,伴随着自由媒体在德国的出现,以往采取的诸如修建宫殿和树立雕像这种进行官方信息传播的形式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7]如何通过媒体来实现对公众意识的影响和引导成为政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德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府信息传播开始出现。[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