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降温需迈几道“坎”?(2)

土地市场降温需迈几道“坎”?(2)

核心提示: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市场调控,最大难点在于突破现行的土地供应体制。

范小冲:土地市场升温,和过去一段时间供给不足、开发商预期乐观有关,也和房企回归一、二线城市有关,等等。同时要看到,土地总体上一直是供不应求,特别是真正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土地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很大。土地价格涨上去,区域再出低价地就很难了,进而就拉动了楼市预期。

邹晓云:如果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开发商从成本考虑,一定会增添房源定高价的驱动力。至于是否卖得出去,是另一回事。房价平稳是调控的目标,但地价上涨带动房价是很自然的。成本上升,带动房价上涨,事实上就会对居住需求形成打压。

陈志:孤单的一块高价地对周边市场影响有限,更不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但是如果在一个区域出现了多个高价地,这就容易拉升周边房地产市场。类似孙河区域、通州、大兴天宫院等板块,可以预见未来这周边的市场都将较大概率地出现上涨。

现行土地调控手段治标不治本

设定土地价格上限,只是改了温度计,但没改变温度。

新京报:如何看待目前北京土地市场的一些调控手段和效果,如设置土地价格上限,推出“限房价、竞地价”等出让方式?

陶红兵: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其实只有房产调控,没有地产调控。这么多年,土地价格总体都是上升的。一旦土地价格出现下降,政府就会减少供应,确保土地能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出让。现在的某些土地调控手段,并不合理。类似达到价格上限后竞报配建公租房面积,房企在竞报公租房过程中,商品房地价实际仍然在上升。同时,公租房这样的保障房建设,本身应是政府承担的,这又推给了开发商。开发商建设的成本仍然会再加到商品房上。

邹晓云:现在的一些土地调控手段,实际都是技术层面的。类似土地设定价格上限,这在目前已经是能把想到的方法都用了。但根本的东西,是土地供应体制的垄断。这要改变肯定很困难。

范小冲:评价现在的土地市场举措,看看房价、地价水平就知道。这些举措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设定土地价格上限,也只是改了温度计,但没改变温度。总价溢价率看上去低了,但房企实际开发成本并没下降。

土地市场也应有效限价

政府在供地上也应体现出保障、支持普通住房需求的民生价值,而不只是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

新京报:基于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解决地价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陈志:在现在的调控背景下,楼市、地市的调控手段都应该服从于调控的目标。调控要保障普通商品住房市场的稳定,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原则,土地供应也应体现出对中端市场的支持。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商品住宅销售阶段有限价,不能充分竞争,那么土地供应阶段也不应该充分竞争。不能单纯限制房企利润,政府也应适度放弃土地出让获得的预期利益,在供地上相应体现出保障、支持普通住房需求的民生价值,而不是只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

普通商品住房供地能否有效限价?经过合理测算,在土地收储成本基础上适度上浮,例如增加30%、40%,限定土地价格,然后再去限定房屋销售价格。这也会带来出让方式变化,多个企业都想要,就要招标,招标就必须实现标准的透明、公开、量化,让开发企业充分展现自身实力。

范小冲:调控土地市场,就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土地市场也有改革的空间。一方面,从加大加快供应角度来考虑,能否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介入一级开发?另一方面,能否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现在许多村镇自己建房现象普遍,不如把这些管起来,纳入规范轨道。同地同价同权本就应是市场的准则。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