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的李克强经济学(2)

摸着石头过河的李克强经济学(2)

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和检验标准之一,就在于中国消费经济能否成功崛起。千头万绪中最提纲挈领者,非“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压缩存贷利差”莫属。中国的存款总量已超过人民币40万亿元(约8.28万亿新元),但是中国的储户依然无法获得高于基准利率1.1倍的收益率,这在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当中都是鲜有的。

利率管制成为普通储户、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债务和财富转移的系统性工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经济发展最大补贴的来源并非政府,而是普通储户。国民收入的分配过度向国家和企业倾斜,是中国内需不振的根源。

与中国相反,美国的普通老百姓属于食利阶层,其利息和分红收入高达工薪收入的25%,而这一切乃通过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ETF基金、指数基金、401(K)养老基金,和像pimco这样杰出的固定收益投资经理等资本市场工具得以实现。这样的资本市场工具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严重滞后,因为利率管制,国有四大行对金融产品分销渠道的垄断,和资本账户的僵化管制,扼杀了创新。

李克强经济学的理想国并非是固化的,并非弃刺激政策如敝帚,而要“精确打击,有的放矢”的去刺激,要颠覆普通储户、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债务和财富转移的系统性基础,要在金融市场中打造出可以为国民输送利益的金融工具,把利益分配公平化、市场化。

如果李克强经济学能够在以上方面大有作为,则内需发动,经济再平衡指日可待。而且这次的超级去杠杆化也不会以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这是以往西方数次超级去杠杆化所未有的成就,不啻为中国经济、为全球经济治理所做的重大贡献。

(作者是中国经济研究学者)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