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自然应该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有的私人领域都应该受到公权力的干涉。婚丧嫁娶、过寿生子,这些都是最最私人的事情,普通人可以摆酒庆祝一下,公职人员为什么不可以?而且,这种私人事件也是联络亲朋之间感情的良好机会,完全禁绝了这些机会,必然会对公职人员的亲情、友情产生极大的破坏。难道有关部门想把他们置于抛亲弃友的境地吗?
对公职人员私人领域的过多干涉如果被视作理所当然,并且以“接受不了可辞公职”相威胁,那么,一旦这种干涉被接受下来,这些公职人员能否建立起对公众私人领域、个人权利的尊重,是值得怀疑的。先懂得爱你的亲人,才会懂得爱你的朋友,然后才会爱你身边的陌生人,爱你服务的对象。权利就是权利,与个人身份无关。今天对公职人员私人权利过度的粗暴的干涉,明天就会演变为对所有人的私人权利的过度的粗暴的干涉,其后果是可怕的。
禁办生子祝寿宴,侵犯了谁的私权
有网友表示做寿、生子是人生大事,这都不准办酒,是利用公权干涉私权,是不近人情的。禁办生子祝寿宴不是利用公权干涉私权,不是不近人情,是对党纪政纪国法的尊重和遵守!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人情往来的民族,哪家有红白喜事,亲朋好友总是会热情到场,这也是一个可以把很多平时不怎么见面的亲戚朋友聚集到一起的机会,当然,这是要随份子钱的,一两百,两三百,客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行决定。但是,官员请客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手中握有权利的官员,他们举办某种宴请,不管是有没有邀请,下面的人肯定会趋之若鹜的赴宴,而且礼金也是一两百可以解决的,出手就是成千上万,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举办宴请成为了官员的另类敛财手段。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言一行本就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理应成为社会的榜样,良好风气的倡导者,如今有禁令保护,应该拥护才对,究竟谁难以接受“生子祝寿禁办酒”呢?笔者认为,一是那些有权有势而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因为他们有权有势,在生子祝寿办酒中,趋附者云云,一来面上有光,二来礼金不菲。二是那些出了礼金还没有赚回来的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心有不甘,颇感委屈。这样的两类,在当下恐怕不少,也就会跟禁令的通过和执行带来不小的障碍。好在湖南省纪委很硬气,很坚决,——如若难以接受,可以“退党、辞职”。
在宴请文化“肆虐”的当今社会,湖南省纪委的这“两个不准”无疑是一剂良药,相信这些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在高压的纪律约束下,会重新燃起对党纪政纪国法权威的深刻认识,并且自觉遵守,逐步适应新规矩,严格规范宴请操办,净化社会宴请风气,使之步入健康良性的车道。
湖南禁办生子祝寿宴是一场“及时雨”
近年来,一些官员热衷于借乔迁新居、子女入学、子女结婚、父母生日等时机,大肆设宴,借机敛财。不仅助长了奢糜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也容易导致腐败,给党和政府造成不良影响。湖南省纪委出台规定,禁办生子祝寿宴,加强了对干部宴请的监督管理,赢得了民心,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利用红白喜事请请客,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却不能让这种宴请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官员的敛财手段。办宴会,送礼金、收礼金,看似天经地义,但是不乏干部打着宴请幌子借机敛财,而如何对宴请进行监督是个不小的难题。当然并不排除某些干部办豪华宴席不是有心为之,但由于干部自身手中掌握的权力,难免有很多人借参加宴请之名,主动示好,有权钱交易之嫌。
党中央也多次发出类似禁令,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官员大操大办,何以还是有人胆敢顶风违纪,大肆宴请?说到底还是官员的贪欲心在作怪,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将党纪政风抛到了九霄云外。比如前不久才曝光的河北沽源县平定堡镇党委书记岳树旺,四川广元青川县竹园镇人大主席李某等,最终都落到免职的下场。前车之鉴,何以不能成为后事之师?加强监管力度是关键。有些地方虽制定了监督制度、惩罚措施,但却打不破监管不力的尴尬困境,某些党员干部遇事变着花样的操办以逃避监督。湖南省纪委此举,不仅打破了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更是使其没有任何借口可用,必将促使喜庆事宜的操办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值得鼓励推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