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禁办生子祝寿宴”,彰显政府反腐决心(3)

【案例】“禁办生子祝寿宴”,彰显政府反腐决心(3)

【启示与思考】

当前,公职人员以操办各类宴席的名义趁机敛财之风愈演愈烈,人情往来、风土习俗异化为权力圈钱的工具,已是公开的秘密。遏制这股不正之风、贪腐之气成了作风建设的当务之急。面对部分网友“公权干涉私权”质疑,湖南纪委给出了非常给力地回应:不接受可以,但请你先交出手中的权力。

任何改革或制度的出台,都牵涉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或调整,不可能皆大欢喜,只能顾全大局,保障多数受益。公职人员举办名目繁多的宴请已陷入恶性循环,借权敛财更让群众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从严治理。新规的出台,必然会让部分人利益受损,比如那些晚生孩子的,送出的礼金可能无法收回。但从长期看,度过利益失衡期以后,定能减轻多数人的负担,进入良性循环。

质疑新规利用公权干涉私权根本站不住脚。公职人员也有私权,但常识是,这种私权是受限制的,当公职人员的私权与公共利益发生联系时,这种私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权,而是属于政治的一分部,也就不可能与普通民众的私权同日而语。因此,保障公民私权与禁止公职人员操办生子祝寿宴没有本质冲突。

从实际看,禁办公职人员操办生子祝寿等宴席,不仅能给“被迫送礼”的人以解脱,也能防止“被迫收礼”现象,从源头上保护干部。反腐案例证明,部分官员坠入犯罪深渊,正是从“人情往来”开始的。前不久,东莞一镇委书记在庭审现场嚎啕大哭,声称是“被迫受贿”,以博取同情,一时成为笑柄,也让人唏嘘不已。当名目繁多的宴请成为收受礼金的工具,当人情风俗被扭曲为利益交换的载体,禁止公职人员操办此类宴请显得尤为迫切。

其实,湖南的这项新规并非不近人情。婚礼和葬礼就是可以操办的,亲戚也是可以参与的,这正体现了规定对习俗和人情的尊重,也是促使习俗和人情回到正常的轨道。

禁止公职人员操办婚丧之外的祝寿、生子、子女入学、结婚纪念等宴席,禁止亲戚之外的人参加,应成为官场共识,这是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具体措施,定能赢得群众口碑,取得重大成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