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上和陆地边境都不安宁。东海、南海摩擦不断,中印边界再生事端,“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面前。自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也随之大幅提升,面临着向外发展、增强国际事务影响力的现实需求。但由于中国是一个陆海结合的国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既难以在陆地和海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扩展,也无法同时承受来自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的压力。中俄两国拥有漫长的边界线,其中东部边界约4300公里,西部较短约70公里,所以俄罗斯的“陆权”力量是否强大以及中俄关系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中国北部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此外,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等重要海域,俄罗斯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这些海域的稳定直接关乎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快速发展,因而俄罗斯的“海权”力量也是不应被忽视的。由此看来,如果中国希望巩固陆权并顺利“挺进大洋”,俄罗斯的战略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一、中国海洋战略中的地缘因素
从空间来看,海洋战略是一种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地缘战略,而海洋地缘战略是海洋战略的空间安排和布局。俄罗斯著名学者B.阿尔多尼亚索夫认为,“历史上,中国与西方的海洋地缘战略思想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西方的地缘战略思想原则上是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的。”[1]自近代以来,西方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分别向陆海两个方向扩张势力:以德国、法国和俄国为代表的大陆国家向大陆方向,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国家向海洋方向。也就在这一扩张过程中,西方地缘战略思想应运而生。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论”等成为西方国家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海权论者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大陆,而夺取制海权的关键在于拥有能够进行海上封锁和决战的海军力量。陆权论者认为,整个世界历史实质上是海权与陆权较量的历史,而赢家总是拥有较大基地的一方,优势往往向大陆倾斜。边缘论者认为,世界权力中心在欧亚大陆边缘。
中国的海洋地缘战略不是以追逐海洋霸权为目的的,而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当然,中国虽不谋求海洋霸权,但必须发展海权,因为海权是维护和实现国家海洋权益的手段。传统的地缘政治学在分析世界强国的成因时往往把陆权和海权分割开来,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不能保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因此,把大陆战略与海洋战略结合起来的,并拥有陆权与海权的国家比单独拥有陆权或海权的国家更有优势。[2]
海陆兼备是世界强国的政治地理基础,是一个国家力量的最佳配置,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是大陆边缘国家或者岛屿国家,而必定出现在海洋和大陆之间的“中间地带”。海陆复合国家所面临的陆上和海上两方面的安全需求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应是互补的。因此,对于海陆复合国家来说,只有同时实施大陆战略和海洋战略,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国家具有跻身世界强国不可多得的优势,这也是中国海洋地缘战略的基础。所以,陆权与海权关系的处理成为了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问题。中国曾受到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侵略,在近代尤其是晚清时期同时遭到英国及日本(海洋国家)与俄国(陆心国家)的进攻,从而引发“塞防”和“海防”的争论。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必须“西则塞防、东则海防”。历史上,中国的中原王朝长期受到北方地区的袭扰,国家不得不将其防御重点放在其北部地区,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自身的国力。北部边境上强大的军事压力也使得古代的中国人更多地将东南浩瀚的大海视作天然的安全屏障而不是向外扩展的通道。值得注意的是,明永乐及宣德初年,明朝之所以能够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舰队六下西洋,与明成祖五次讨伐北元,成功解除北部边患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美苏冷战初期,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等原因,中国执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中苏友好同盟的背景下,两国之间一度形成了一条“友好而安全”的国界线,很多地方甚至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中国拥有了一个自近代以来最好的地缘时期,当时漫长的中苏边界不但不是威胁的来源,反而是有力的后盾,可以让新中国集中有限的力量对抗来自海上的威胁。可是,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丧失了在冷战初期有利的战略地位,完全陷入了国际孤立之中。面对同时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巨大安全压力,中国不得不开始大规模“三线建设”[3]。历时十数年的三线建设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西部落后地区的工业发展,为可能爆发的战争作好了后方准备,但更多的是暴露出了中国当时海上力量的薄弱,无力对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有效的保护。
苏联解体和“9·11”事件导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中国的地缘环境也得以改善。中俄两国解决了边界问题,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随着中国陆上主要威胁的解除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完成国家统一、保障海上通道、开发海洋资源等问题成为维护国家安全所需面对的重大难题。在将陆权作为国家安全基点的同时,海权将置于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位置。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中国海权的发展应着眼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因为两大洋连为一体,环绕中国大陆,且与中国利益最为密切。中国未来的海洋机遇和挑战也来自于此。同时,两大洋也是未来中国海洋力量的主要活动空间。对中国来说,安全因素在两洋战略中占有中心地位。首先,在太平洋上存在一系列海洋国土问题,包括中国海洋争议岛屿的归属、海洋划界问题以及台湾问题。海洋国土不仅是中国海权发展的依托和前进基地,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第二,从亚洲大陆到太平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缘政治断层,太平洋自西向东排列成三条岛链。[4]自19世纪末,三大太平洋岛链开始被美国所控制或影响,成为美国实施太平洋战略的依托,以此对亚洲大陆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和中国)进行战略围堵。中国只有在战略上跨出第一岛链,才能极大地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第三,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贸易通道和战略通道。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从印度洋沿岸进口的石油已经占到石油进口总量的近80%,而中国近年来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故保障海上能源运输对确保中国能源的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正面临严峻挑战,而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也已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所以大力发展海权和提升海上实力必然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未来中国的战略方向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海洋。目前中国的海洋利益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在发展海权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陆权作为基点,海权将无法得以实现。所以,中国的海洋地缘战略应是发挥陆海兼备优势,在巩固陆上安全的基础上确立两洋强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