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群:俄罗斯对中国海洋地缘战略的影响 (2)

李冠群:俄罗斯对中国海洋地缘战略的影响 (2)

二、俄苏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中俄之间虽然只在陆上接壤,并无相邻海域,但历史上俄国(苏联)海洋战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苏联)来说,俄苏的兴衰充分反映了陆权与海权的对抗和力量对比[5]。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但对海洋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过。“彼得大帝在俄国最接近进入波罗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 意味着俄罗斯人决意不走蒙古人的陆上帝国的道路, 而要走英法式的海上帝国道路[6]”。从彼得大帝开始的历代统治者都深信:“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7]从彼得大帝的“两手兼备”到后来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俄罗斯(苏联)为自身定制的海洋战略一直是以积极发展自身海上力量为基础,把夺取远海、大洋控制权作为目的,以此谋求其全球霸权。

从16世纪开始,俄罗斯沿西、南、东三个方向走上全面追求海权的道路:保障俄国从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由黑海通往地中海和由日本海通向太平洋的海路畅通。在数百年的争夺中,海权的扩张虽然构成了俄苏崛起的一个因素,但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又成为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与此同时,俄罗斯(苏联)的海洋战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国开始向太平洋方向扩张。吞并黑龙江地区,占领海参崴,控制鞑靼海峡和日本海,直至进入东亚的核心——东海,一直是俄罗斯远东扩张的夙愿。彼得一世曾指出:“必须在濒临大洋的黑龙江口建立俄国的城堡。”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扬言,要把黑龙江作为俄国“远东政策的中心”。[8]1858年与1860年俄国接连强迫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黑龙江以北至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至太平洋之间的辽阔土地。1873年俄国在海参崴设置军港,取得了通向太平洋的重要基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实力大增、势力范围快速扩张的日本,俄国也开始针锋相对地在远东强化自己的存在。1898年俄国强迫中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取得在旅顺和大连的驻兵权和港口使用权,第二年就建立了以旅顺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就在实现最高战略构想的前一刻,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分舰队先后覆灭,俄国争霸远东的野心暂告一段落。

一直到二战结束,苏联太平洋舰队基本上都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 其地位和作用才发生了根本变化。1978年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巡视太平洋舰队之后,即把仅有的两艘基辅级航空母舰之一“明斯克”号和新型“逆火式”轰炸机部署到该舰队, 同时还陆续增加了新型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和装有射程8000 公里潜射导弹的D 级战略核潜艇, 大大提高了太平洋舰队的远洋活动能力,成为了一支在规模上与战斗力上都可与美国太平洋战区的第7 舰队相匹敌的强大舰队,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

除了东进太平洋战略,俄苏印度洋战略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19世纪俄国就寄希望于试图通过征服中亚与控制阿富汗,进抵印度,从而控制印度洋,并为此与当时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大英帝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博弈”。二战后,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的英国已无力继续维持英属印度的统治,而再次崛起的苏联不但巩固了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优势地位,而且还进一步向“边缘地带”扩张势力范围。也许,在斯大林时代遥远的印度对于苏联来说还犹如一道“可望不可及的天边的彩虹”[9],但到了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与中国有着超过12万平方公里争议领土的印度除了担当苏联进军印度洋的重要盟友以外,也渐渐成为了苏联对抗中国的重要力量。至此,苏联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中国的战略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安全形势更加恶化。

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在解决其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以及独联体内部分崩离析的危机等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加之自身经济长期处于低迷,故对独联体地区怀有强烈的“甩包袱”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独联体各国对俄罗斯的“离心力”,这为中俄在中亚建立“缓冲带”提供了可能。此外,俄罗斯还撤销了苏联时期设置的印度洋和南海两支分舰队,整体海军战略思想也从“远洋进攻”转变成了“近海防御”。至20世纪末,俄太平洋舰队的核动力与常规动力潜艇数量缩减了四倍,水面舰艇的数量更是缩减了六倍,作战飞机与战斗直升机的数量分别缩减至45架和20架。[10]2002年俄罗斯放弃了苏联在冷战时期长期租用的越南金兰湾军港,一度称雄中国南海的苏俄势力大踏步地收缩了。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活动范围也主要收缩至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及白令海等海域,除了通过战略核潜艇对美日保持一定的威慑外,只能执行一般性的近海防御任务。

俄罗斯著名学者什伦道夫认为,在中苏对抗时期,中国需要把大部分有限的国防资源用以建设陆军,从而抵御“北方的威胁”。中苏关系正常化后,“苏联的军事威胁”彻底消除。苏联解体后,中国领导人才开始大力发展海军。显然,苏联的解体使得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真空地带”,这使中国的陆上地缘政治形势得到了好转,使其海上力量得到了释放,中国可以将有限的战争资源更多地分配到东南地区海防上去。俄罗斯海军的衰落尤其是太平洋舰队实力大幅缩水,客观上为中国顺利发展海权事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战略契机。

从俄罗斯帝国兴起到苏联解体,为了弥补身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缘政治缺陷,寻求出海口、控制海洋通道和谋求海上霸权成为了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苏在海权扩张中,在许多地区需要征服并跨越数个陆权国家和地区才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海洋,这其中包括中国以及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在俄苏的海洋扩张战略中,中国东北地区被纳入到其远东太平洋战略体系之中,西部地区则被纳入到其印度洋战略体系之中。如果未来俄罗斯海洋战略再次以谋求海上霸权为目标的话,中国的陆上安全将再次受到威胁,中国将不得不再次面临类似于古代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将国家安全防御的方向放在漫长的北部边境,大量占用国家有限的资源,阻碍或延缓中国向海洋发展,最终甚至会影响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