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群:俄罗斯对中国海洋地缘战略的影响 (3)

李冠群:俄罗斯对中国海洋地缘战略的影响 (3)

三、中俄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从目前俄罗斯联邦的海洋战略来看,中俄两国在海洋领域中很多战略利益是相同的。根据俄罗斯联邦政府在2000年4月21日发布的《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和在2010年12月8日发布的《2030年前的俄罗斯海洋发展战略》,俄罗斯的海上威胁包括外国海军力量发展的比俄罗斯更强大;在俄罗斯领海的非法经济活动和在里海和北冰洋的领土争端。基于这些威胁,俄罗斯的海军需要完成以下三个目标:捍卫在公海的国家利益和安全;保持俄罗斯具有全球性海军力量;发展并有效地使用海军的潜力。俄罗斯海洋战略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俄国际地位,保障国家主权完整以及维护其国家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很显然,中俄两国在维护各自海洋主权和海上安全的过程中,在地缘政治上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领土归属问题以及海洋大国实行“由海向陆”战略带来的空间挤压及其“三大岛链”围堵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中俄两国一直保持高度的一致。中日东海划界与钓鱼岛群岛归属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海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岛屿争端的问题上,出于对中俄两国国力与发展趋势的比较,日本国内通常认为未来来自中国的威胁会更大,而且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在二战结束后就已经被苏联(俄)控制,日本很难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将其收回。此外,东海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对于油气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如能拥有东海油气田,对其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了油气资源,钓鱼岛及东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旦日本能有效控制该地区,并在钓鱼岛建成大型海军基地的话,围堵中国和俄罗斯的第一条岛链将变得更加巩固。与此同时,日本还可从位于台湾东北的钓鱼岛和正东的与那国岛两个方向对台湾进行战略合围,形成“夹击”的态势,这将极大影响东海现有的力量格局。

由于俄日两国国内民众在领土问题上都坚持“寸土必争”的意愿,面对各自国内巨大的政治压力,再加上美国力量在背后的推动,俄日通过部分妥协以化解矛盾已无可能。2010年11月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临北方四岛中的国后岛视察,成为了俄(苏)历史上第一个登临该争议岛屿的国家元首,这再度引起了日本国内大规模的抗议。2011年9月8日,俄罗斯出动两架可装载核武器的Ту(图波列夫)-95(熊式)战略轰炸机绕日本飞行一周半,以一种更加强硬的姿态回应了日本的抗议,俄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僵局”。由于俄日关系中的“结”越扎越紧,有可能迫使日本逐渐改变在岛屿争端问题上所采取的“北松南紧”的政策,分散日本在东海划界、钓鱼岛等问题上的战略能力,客观上有可能会为中国顺利解决中日东海划界与钓鱼岛群岛归属问题起到“围魏救赵”的战略效果。

在台湾问题上,俄罗斯(苏联)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早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就提出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四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允许台湾参加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提供武器。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延续了这一政策,在2004年3月“台独”势力企图借助所谓的“公投”来实现分裂国家阴谋的关键时刻,俄曾经警告“台独”分子不要玩火。俄罗斯的这种支持是其他大国所不能做到的。中国大陆方面近年来大量引进俄(苏)式武器,大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特别是其海空军的作战能力,为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在拥有一系列相同的战略利益的同时,出于各自对海权的诉求,中俄双方在海洋领域既有合作又存在竞争。首先,在太平洋方向中俄两国既有共识,又存在各自的国家利益。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核危机、领土争端等问题成为了中俄两国安全利益面临的威胁。此外,太平洋有美国强大的第七舰队和日本海军势力,为了维持冷战结束后对太平洋的主宰地位,美国在东亚以及亚太地区一直强化其军事存在,日本也不断加强其海军实力。中俄两国在太平洋地区一致反对海洋大国的军事同盟,同时又都希望保持在该地区的海上通道的畅通,所以维持该地区的稳定成为了中俄两国的共同目标。

《2020 年前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中指出,对俄罗斯联邦来说,太平洋沿岸的价值是巨大的。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尤其是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一地区人口十分稀少,且远离俄工业中心区域,而周边亚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却不断增强,对俄远东地区的经济、人口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俄罗斯海洋战略中心开始东移,太平洋方向将是俄罗斯未来海洋战略的重点,俄将加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俄总统普京曾表示:“太平洋舰队不仅在俄罗斯海军,即使在整个俄武装力量中都占有特殊地位。其战役地幅从非洲东海岸延至美洲西海岸,占据世界大洋50%多的水域,太平洋舰队是保障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的主要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俄为了巩固再次崛起的物质基础——远东地区,必然会继续强化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势必要加强其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虽然出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道义,俄罗斯在中国南海岛礁、领海归属等问题上长期保持了一种克制、谨慎的态度,但俄罗斯并没有放弃通过武器贸易和油气投资,利用“市场手段”,进而追求现实利益。俄罗斯著名学者莫夏科夫教授认为,在日益复杂的南海问题上,俄罗斯面临着“昂贵”的选择。由于与北京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的特殊关系,俄罗斯需要考虑到中国的态度,甚至要暂停与某些“最亲密国家”的合作。目前,俄罗斯向越南出口潜艇、鱼雷艇、战斗机等大量武器,如果俄罗斯停止与其合作,失去的不仅仅是“在亚洲的形象”,更将是数以十亿计的合同。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司将会来到这一地区。不但如此,如俄罗斯学者莫罗佐夫所言:“俄罗斯联邦在亚太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中国。但是,不应该低估东南亚国家积极发展海军以及军事技术所带来的合作潜力。该地区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以确保他们在该地区的存在,只有俄罗斯才能维持他们之间的力量平衡。”

第二,在印度洋地区中俄两国利益交织。马六甲海峡的通行安全问题一直是各大国关注的焦点,也是困扰中国多年的战略问题。作为连接两大洋的海上战略要道,美国把它列入其必须控制的16条“战略水道”之中。目前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美日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邻近国家手中,而印度也欲染指该地区。美国在印度洋的强势存在对俄罗斯的安全以及其在印支与南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中俄在该地区存在共同利益:保护海洋交通线的畅通,加强对中东地区政治事态进程的影响以及防止海洋大国从这个地区向南亚和中亚地区进行政治、军事渗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印度洋地区,印度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俄罗斯在中印两国之间一直扮演一个“平衡者”的角色。中印两国都对俄制武器有较强的依赖,而俄罗斯对印出口的武器普遍优于对华出口的武器。军事技术合作是俄印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制及俄制的武器装备和在印度以俄(苏)技术生产的武器是印度陆海空三军的主要装备。近年来,俄罗斯不仅向印度提供武器以及相关技术,两国还积极共同开发武器装备。2004年1月,俄印签署了关于将价值超过15亿美元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赠送给印度的协议,帮助印度对航母进行现代化升级,为其配备米格-29K型舰载飞机、反潜直升机以及雷达系统,交付后将会大大提升印度海军的作战能力。“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到来使印度从质的层面上成为一个海洋大国。此外,2003年俄印两国海军在印度洋海域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俄印两国海军首次进行联合军演,也是冷战结束后印度洋海域举行的规模最大的联军演习。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进入印度洋为的是证明俄依旧是一个海上大国,其舰队具有远洋作战的能力。俄罗斯深刻认识到了印度洋的战略价值,并应保障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由此看来,中俄两国在海洋领域竞争与合作共存,但每个大陆性濒海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海洋利益,所以中国在力求俄罗斯支持中国海权诉求的同时,也应尊重对方的海权诉求。在西方理论界看来,“新兴的海权国家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在追求海权的过程中扮演着现有海洋霸权挑战者的角色,并会引发国际体系的冲突与动荡”。基于对世界近代史以来一些“新兴海权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中国独特地缘环境的认识,中国应该理性地采取一种不是以取代美国全球海洋霸权的、有针对性的、以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以及保障“和平崛起”的海洋发展战略。中国在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最高战略目标、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在海洋领域巩固并加强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是必然的选择。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