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酷热中 让我们想得更远一些(3)

【案例】酷热中 让我们想得更远一些(3)

【启示与思考】

连日来,中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侵袭,各地齐发高温预警,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信息显示,浙江、重庆、上海等地的局部地区近期最高气温仍可达40℃以上,多地全面进入“烧烤模式”。持续的高温给不少地区带来了困扰:医院门诊量飙升、电网负荷压力大、生活用水量激增等。

高温高热天气还在持续,各地高温数据屡破纪录。据气象部门预计,这一全国大范围“烧烤”模式不会随着8月的到来即刻“切换”。虽然不情愿,但未来的几天,酷热难当、大汗淋漓的生活情境可能一时不会改变。气温节节攀升,高热话题继续“发烧”。吐槽高温、调侃高温、给“火炉城市”重新排序……不同地方的管理者也开始把对抗炎热纳入工作范畴,增加纳凉点、发送高温预警短信、发放防暑降温饮料……夏热酷暑不再被单纯看作四季循环下的一种常态。

平心而论,随着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年各城市对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视,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隐藏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气温的升高或降低是自然事实,光看数据,高几度、低几度,有的人认为影响不大。其实,温度本身只是问题一个方面。热还是冷,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感受。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趋于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御寒抗热能力客观上有所下降。这样一来,过去以区域气候特征为界限的防寒或防暑安排,渐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感受不相适应。这也说明,对待极端天气,气象性防灾减灾远远不够,政府应当站在人文视角,把气候问题纳入民生问题来理解和对待。

以眼前的高温天气来说。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城市规划布局之初,就当根据特有气候条件,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岛效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增设公共游泳场馆等常规祛暑场所。绿化空间分布上,增加市区内公园数目、草坪覆盖面积、行道树栽种量。在建和新建房屋,无论房屋产权属性,都必须保证材质隔热防寒能力,对于不具备相应能力的老旧房屋,则应有调温方面的应对;政策层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前述各措施能够得到全面落实。法律法规层面,针对劳动者权益问题,亟待确立极端天气状况下的限定性规定。反过来看,以严寒天气为立场的统筹部署、管理可以依此类推。

用温度感受替代气温应急,不能说是人变娇气了,吃不了苦头、耐不了寒热。恰是我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改善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事实上,我们也已经具备这种改善的能力。当务之急是调整传统思路,让民众生活为气候问题所困不再是常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