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感于“领导怕热拒下车救人惹众怒”事件(3)

【案例】有感于“领导怕热拒下车救人惹众怒”事件(3)

官员拒下车,不是怕热是心冷

王琦(公务员):如果普通人撞了人,不论坐车的或开车的,恐怕都会慌了神,不论外面是否酷热,首先想到的只能是救人,因为被撞的伤者还在马路上流着血“烧烤”呢!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是出了事自有人去处理,当司机跑前跑后,汗湿衣襟时,领导却端坐车内,吹着空调说着笑,不知是领导们心理素质好,比较淡定?还是领导们对民冷漠,不将百姓生死放在心上?依笔者看,领导撞人拒下车,不是怕天热,而是心冷漠。

有说有笑的官员为何总是出现在灾难的现场?天生的笑脸为何总不在百姓求助时出现?这只能说明干部中官僚主义依然严重,特权思维依然存在,面对百姓的伤痛以冷漠、抗拒的心态对待,而没有把自己放在公仆的位置。

领导不下车不影响救人

张立美(教师):实际上不管是公车肇事,还是私车肇事,只要肇事车辆有人快速下车对伤者进行救治,就没有必要苛求其他同乘人员都必须下车一起救人。在这起公车肇事案件中,只要领导怕热没下车不影响救人,不影响交通事故的处理,也就没有必要强制要求乘车领导必须下车亲自处理交通事故。

从处理交通事故角度来说,在后座乘车的领导与一般乘客并无区别,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他们也不必承担直接责任,一切责任和处理都由直接肇事的驾驶员承担。公车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只要驾驶员没有驾车逃逸,而是立即下车处理事故,询问伤者受伤情况,联系120急救,并将伤者送去医院,积极陪伤者看病,支付医药费等即可。另一方面,从救人和处理交通事故来说,乘客的领导下车问询伤者受伤情况和驾驶员直接了解伤者情况没有区别,并不能增加救人的效果,一切还必须等待110和120来处理和救人。绝对不会因为领导下车了,伤者的受伤情况就会减轻,最多让人感觉到温暖而已。

【启示与思考】

车辆肇事撞人后积极下车查看、救助伤者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领导”因为怕热,安然端坐车中享受空调冷气的舒适惬意,对眼皮底下发生的交通事故及伤者的病痛却视若无睹。如此冷漠无情,虽然酷暑难当,也足以令人心寒。

领导“怕热”,缘于心冷。一是冷在“官本位”思想。二是冷在对他人生命健康的漠不关心,没有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欠缺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三是冷在官僚作风严重,没有一点“权为民所使,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意识,更不用说把人民群众当衣食父母,嘘病问痛、知冷知热了。

不过,如果仅止于此,也不过是对道德与官僚的又一次口诛笔伐。事实上,这只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被撞的女子伤势不重,事故发生后,司机立刻下车救人,并拨打了120等待救人,而且一直都陪在女子身边,相应的处置合理稳妥,没有丝毫推卸责任之处。若非公车的身份,恐怕不会这么引人关注。

如此语境下,公车撞人更有放大车上之人私德缺陷的嫌疑,而群众从围观迅速变成围堵,显然是建立在车上之人是领导的前提下,请“领导”下车,道德的苛责之中,更多的是对公权冷漠与傲慢的抨击。换言之,公车符号的标签下,承载着对官对立情绪释放的冲动。假想性的领导,一丝缺漏如同火星一样一点即燃,这个现象值得反思。事实上,类似事件已经并不陌生。比如,围攻城管、围殴警察的事情越来越多,公务人员行为失范酿成群体冲突,背后积蓄着庞大的对立情绪。

请“领导”下车,背后的心理倾向更值得关注。对于群众来说,坐警车的人不是领导也是领导,表达出对公职人员群体的本能反感。公职人员的形象,如何在群众心里如此不堪?官员与民众之间心理的沟壑,又为何越来越大?固然,一些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少数的还损害群众利益,但是在领导干部这锅粥里,老鼠屎的作用并不只是简单的放大,而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形象以及监督约束,无法从制度层面取信于民,从而使得个体的失范被等同于整体的沦丧。

请“领导”下车,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正确回应,如实澄清。不管是不是真的领导,都要表达出诚恳的歉意。与此同时,个案背后群众的失望与期待,亦应得到相应重视,更应注重领导干部的品德、操守和做人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强监督和约束,并作为改进作风、改善形象,密切群众关系的切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